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潘玉毅专栏 | 倒爬岭上春意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22 11:00:52

如果不曾踏访倒爬岭,你绝难想象,早春的乡间,竟然还有这么美的地方。

沿着村道一路行去,路的两边,绿树青山,清流婉转,不时有三三两两在树下、在路口闲聊的村民,看见有人经过,友好地点一下头。

这路不只是行人的,也是小动物们的。间或,走过几只鸡,几只猫,几只犬,或悠闲地踱着步子,或互相追逐嬉戏,那模样,那情景,仿佛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走来。

谁能想到,我是被百度地图错误地导航到这儿来的。我在地图上输入“倒爬岭”几个字,定位显示在五磊山风景区。想着与我所知的无误,也就没有多想,跟着导航行驶,岂料一跑就跑到了余姚。其实,车子从慈溪界驶入余姚界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犹豫的,但是反复确认目的地就在五磊山风景区内,猜想目的地可能在交汇处,便大着胆子前行,最终来到了余姚三七市镇唐李张村一个叫张方的自然村。

此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好似我沮丧的心情。不过既然来了,那就看看吧,车子在一个空旷处停好,我又跟着导航往里走了六七百米,陡见一条石子路在我脚下延伸开去。路的左手边有一道栏杆,栏杆的外面拦着一条小溪,流水淙淙,波光粼粼,说不尽的写意;右手边则是一片竹林,竹林底下立有一块牌子,写的是“倒爬岭健身步道”。看了上面的文字,我才知道,导航没错,是我错了——一条路本就有两头,而我不过是跑到了目的地的另一头。

按理来说,找错了地方本应是一件十分令人懊恼的事情,但我的心思还是忍不住被那潺潺的溪水吸引了去。这里的水可真清啊,清得几乎照得见人影,清到你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才能去恰如其分地形容它。于是,我又由衷地羡慕起古人来,他们是那样的聪明,竟能想到“碧波”二字。没有古人的才情,那就学学古人的洒脱吧。

在翠竹和碧波的引导下,我走入了村庄的深处。走着走着,我忽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这个地方我此前并没有来过,但是相似的场景好像什么时候在哪儿见过?

路的两边杂花生树,因为是早春,有不少树木的新叶都还没有长出来,倒是梅花开得正艳。虽然并不是成林成片的,而是这里两棵,那里三棵,稀稀拉拉地分布着,但也煞是好看。也不知道是村民刻意种下还是梅树的种子被风吹至这里。

在江南,梅花是很常见的,所以这并不是似曾相识的由来。带着疑惑,我穿过一段长长的山间小路,随之落入眼帘的是一个堤坝。堤坝的前方有一个水库,库里的水正顺着坝体湍湍地往外流淌,好似一条瀑布,“瀑布”的一端则连接着那条绕村而过的小溪。

看着那飞流直下的画面,我忽然想起在我出生、长大的村庄也有这样一个水库。通往水库的路也要经过很多的野竹和杂树,路的旁边也种有梅花,也有一条小溪相依而行,水也是一样的清澈。唯一不同的是,通往我们村的那个水库中间经过的路要更长一些。

读小学时,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常去那个水库郊游,或是野炊。但小学毕业后,我再也不曾去过,听说后来修高铁时,沿途的风景受到不小影响,不过原本的羊肠小径被修成了一条登山步道,路倒是好走了许多。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游客从远处赶来登山。

因为这一种说不出是布局还是情感的相似,我在倒爬岭健身步道静静地走着,一颗心却已遁出几十公里,仿佛从这里走回了故乡,从当下走回了童年。

跨过几个台阶,便可眺望水库的全貌。水库并不大,但是胜在水质清幽、婉转可人。可惜我不是一个诗人,作不得千古流传的诗句,亦不是一个画家,画不出“曹衣出水”这个概念的本体,只能拍一两张照片,聊以记录这美不胜收的风景。

越往前行,草木越发茂密,地上的湿气也越来越重。或许雨天的缘故,山道上并没有其他游客。想起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地面湿滑,坐是坐不得的,那就站一会儿吧。我走走停停,不时与道路两旁的草木互相打量。

走了约有三里地,看到路的前面还是路,不知终点几时可至,鞋子沾了水,就连袜子也已被打湿,我打算沿着原路返回,开车直奔五磊山,绕道去倒爬岭的那一头看看。

车子跑了足足半个多小时,才到五磊山的山门前。我将车停在游客中心门口,从一旁斜穿过去,途中经过一扇木板,板上有“倒爬岭登山步道”的导游图,继而跨过一座石桥,走过几个台阶和一小段泥路,再往前行都是石子路了。

经过一株高大的树木时,有三个人从路的那边走来。他们应当是老朋友吧,聊着天,说着话,兴致颇高,全然不曾受这天气的影响。

他们对那株大树充满了好奇,站在树下,开始了“问答”。

这是什么树?

是桂花树吗?

看叶子更像是冬青。

许是讶异下雨天竟然也有人同他们一般有雅兴登山,三个人看见我,微笑着点点头,然后一边聊着,一边慢慢走远。

朦胧间,我似乎听到他们说以前观海卫及周边的农人挑着柴禾卖去慈城走的就是这条山道。如果他们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倒爬岭曾经想必也承担了一个为百姓解决生计的重要角色吧。而我之所以要来探访古道,则是因为这里还留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倒爬岭,倒爬岭,顾名思义,由山上去往山下,人得倒着爬才行。由此可知它的不易通行。据资料记载,路的前半段尤为险峻,下了雨,得手脚并用。作为“翠屏十八岭”的其中一岭,倒爬岭因山路陡峭颇多曲折,有如大河之水九曲十八弯,又有“九曲岭”之谓。在慈溪县治迁至浒山以前,山南的慈城是慈溪的老县府,而倒爬岭是连接山南和山北的一条捷径,是旧时人们往返两地常走的路,因此被戏称为“官道”。

抗战时期,屏山寺的雪空和尚时常以出家人的身份为抗日队伍送去给养,为战士们解决住宿问题,还通过各种关系收集敌情,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送信、送情报等工作。因为雪空和尚从小习练武艺,又是方外之人,很多时候,护送领导干部或者机要人员经由倒爬岭去往山南地界的任务都交由他来完成,而他也总能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护镖任务”。

要知道,即使如今山道经过修缮,全部变成了石子路,可一旦遭逢雨天,路面湿滑,依然很不好走,我就差点滑跌好几次。若是以前路上都是山泥的话,想必更容易滑倒吧。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对这位雪空和尚心生钦敬。

后来,雪空和尚从宓家埭转运一部三五支队用的印钞机时被日伪军侦知,对其威逼利诱,甚至用枪托一下一下砸他的脑袋,脸上、身上,几无完肤,鲜血染红了僧袍,但雪空不为所屈,直至昏死过去。敌人走后,关在寺院里的人们折断窗户上的木档,爬了出来。他们看到雪空和尚浑身鲜血淋漓,跟个死人似的一动不动,全都不由得哭出声来。有个僧人略微懂点医术,发现雪空和尚脉搏虽然微弱,但仍在跳动,马上用被子裹住他的身体,连夜将他送往山南的一个寺院,在那里躺了一个多月。经过这次严刑逼供,雪空和尚的身体垮掉了,体力一年不如一年,还患上了严重的气管炎,发作时常常夜不能寐,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无限感动萦绕于心头,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两句诗忽然浮了上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如果将句型对应到三北这方土地的抗战上,或许便是“同为华夏儿女,出家在家俱是一家;战争之下,哪有什么方内方外?”

曾经的古道现如今已改成了健身步道,但倒爬岭上演绎过的爱国故事和爱国情怀,就如这春天的草木,纵然时异事殊,仍将生生不息。

编辑:蒋炀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