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磨剪子锵菜刀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22 14:32:42

乡村的清晨,比鸡鸣更早的是悠长的喊叫声:磨剪子嘞——锵菜刀。

这吆喝声,在我看来,是中国最早的民谣。

它抒情而悠长,舒缓而久远。在中国,最早的民谣一定属于乡村,这吆喝声,就是民谣的一部分。

在清晨,一个人,喊响了乡村民谣,民谣的魅力在于另一个人,听到悠长的吆喝声,即使不听词,也觉得优美。

吆喝式的民谣,打破了乡村沉闷的一面。

乡村,太安静了,每一个人,都躲在自己家里,劈柴,生火,重复一天单调的生活。可是,一声悠长的吆喝声,从街道的这头传到那头去,让一个人走出家门,招一招手,相互都懂了彼此的意图。

一个村庄,也被这一声声吆喝声叫醒,一些人,再也睡不着了,起床,洗脸,打开大门。

出门,他们看到一人,一辆自行车,一个条凳,一个挎包,这是磨剪子锵菜刀的全部家当。

磨剪子,是一个费工夫的活,磨剪子的手艺人,将剪子反扣过来,开始用砂轮打磨,他一边用手摇动砂轮,一边将剪子放上去,磨个大概,用手去试探剪子的厚薄和锋利程度,知晓了大致情况,也就好对症下药了。

我一直觉得,磨剪子锵菜刀的手艺人,一定是一个注意细节的人,他们一丝不苟,在工作的时候,全心投入。

中国匠人,无论是民间还是庙堂之上的,都有一种忘我的精神,他们从坐在这里的那一刻,似乎自己就不是自己了,他就成了手中之物的主宰。

他面对着剪子和菜刀,望闻问切,目光和手就是一把尺子,能量出锋刃的厚度。

试出一把剪子或者菜刀的问题,他就开始着手工作了,坐在条凳上,条凳的一头是砂轮,另一头是油石,砂轮是“观其大略”,而油石才是“精雕细琢”,将剪子和菜刀,磨出锋,磨出光芒,磨出剪子和菜刀的精气神。

费了一个小时的功夫,剪子终于磨好了,匠人拿出一块布,用剪子轻轻一剪,布很轻松就被剪开了,一点也不夹剪子,这个剪子就算磨好了,手艺活换来的报酬,在那个时刻显得理所当然。

我是那个围观的闲人,喜欢在一旁看磨剪子锵菜刀的匠人如何将一把生锈的铁器打磨得锋利无比,这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让我觉得他们是一个艺术家。

看他们在一把剪刀与菜刀上开刃,出锋,将一把铁器拿捏得游刃有余,看他举轻若重的表情,有时候觉得这也不是一个轻松活。

我是个外行人,俗话说的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我就是那个看热闹的人,可是我又是一个喜欢思考的看客。

我欢喜于磨刀的声音,又惊叹于磨刀手艺,一个人,借助最简单工具,让刀器重焕光泽与锋芒。

他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把条凳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跨上自行车,就走了。

“磨剪子嘞——锵菜刀”,这吆喝声,依旧那么美好,那么具有韵律。

一种让人欢喜的吆喝声,成了乡村最好的风景,一个波澜无惊的乡村,因为一声声吆喝而变得更加鲜活。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陕西作家班学员)

undefined


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