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红江专栏|篾匠老何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24 10:58:42我是被老何精湛的编织手工技艺惊住的。
青色的纤长篾丝上下飞舞,稍稍用力便把柔韧且极富弹性的篾丝顺着嵌好的尺板扭紧,再将篾丝一根一根地交叉压实,掐头、去尾,便能编成纹路清晰、网眼均匀的簸箕。在三峡库区小乡村陈家沟,我见到了篾匠师傅老何的现场才艺展示。不用1小时,30多根普普通通的青竹篾丝,就变成一具乖巧的小簸箕,如一件艺术品呈现在眼前。
篾匠就是加工竹篾的工匠。这是一门古老的行当,在乡村仍有许多人将其作为职业,已过八旬的老何就是其一。
老何原不是篾匠。30多年前,老何从县里单位退休,回到乡下老家照料多病的老伴。后来,老伴因病去世,4个子女也相继进城成家立业,村里空荡荡的老房,便总是有一股冷清的气息。
儿女们一直劝说老何到城里来一起居住,老何却执意要待在乡下。他说,这样离老伴更近一些,还能照料老伴留下来的老屋后那片竹林。
当年,老何的老伴为了能补贴家用,在屋后的自留地边角种植了100余株楠竹。没过多少年,生命力极强的楠竹长成了林。楠竹坚韧,富弹性,是制作生活用品的好材料,一人独居的老何闲不住,向村里的篾匠师傅们学习了竹篾编织技术。
陈家沟有种植竹子的传统习惯,篾匠也是曾是村里颇受欢迎的职业。20世纪80年代,村里组织了一批篾匠手艺人,编制各类精致实用的篮子、凳子、蒸笼,一度远销海外。
竹篾编织是一门细致活,劈、锯、切、剖、撬、织、削等基本功没一项容易,要经过多年磨炼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许多老匠人毕其一生都在竹子上下功夫。
劈竹是掌握这门手艺的第一关,首先要把一筒竹子劈开,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开。竹心可作柴竹皮则根据需要削为篾片或篾丝。篾片适合编织容器偏大的箩筐、背篓等。篾丝则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提篮、小簸箕、竹凉席或者一些工艺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制品出现,耗费人工的篾制品几乎被淘汰。但随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品位的提高,近些年来,竹篾工艺品悄然盛行,篾制品又有了市场。
老何等一批“留守”的篾匠手艺人,早已不为生计而从事这项手工活,他们现在编织的是一种情怀。
民间有“五黄六月不打铁,十冬腊月不织篾”的说法,道出了篾匠这一行当的苦楚。多年来,老何的右手掌和大拇指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就像经历了多年的风霜浸透。
但即使市场状况时好时坏,老何也时刻念着青竹,一刻不停地注视着手中上下飞舞的篾丝。他打量着手里刚编织好的小簸箕,悠悠地说:“竹子是老百姓这辈子生产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篾匠是不会从农村匠人榜中消失的。”
的确,对于竹子,我们一直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历代以来,竹与君子相提并论,竹林七贤、竹溪六逸的故事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君子遇竹人生知足,竹子因其青翠挺拔,虚怀若谷而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而今趁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广袤的乡野,一些年轻人正以新媒体为平台,直播竹器编织技艺,惹得众人喜爱。传统竹编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少竹器飘扬过境远销海外。我所居住的重庆市万州区,多年来援助非洲利比里亚的竹藤编织培训项目也受到各界高度赞扬。
编辑:陈骅 龙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