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品悟余祖胜诗歌中的红岩魂

作者:覃元理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28 14:55:43

解放战争时期,被囚禁、迫害于重庆军统集中营及附近秘密囚室的红岩志士是一群满腹才情的豪侠英杰。他们题诗作文,以笔为枪、用“手”写“心”,留下了质量甚优、数量甚丰的红岩革命诗歌。

在这个红岩英烈群体中,被誉为“红心诗人”的余祖胜无疑是代表性人物。1950年1月,重庆市各界代表隆重举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难烈士大会,会场内特别展示了包括余祖胜在内的33位具有代表性的红岩英烈画像,余祖胜之兄作为烈士家属发言。

余祖胜在短暂的生命中笔耕不辍、奋斗不息,有据可查的就有40多篇诗文。写作是余祖胜自我解放的修为方式,也是他进行政治斗争的锐利武器。余祖胜的诗歌,展现了追寻理想、坚定信仰、英勇斗争的红岩魂。

亮耀理想之灯的诗篇:《晒太阳》

余祖胜是红色经典小说《红岩》里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余新江的原型。《红岩》第十三章,余新江在狱中与刘思扬(原型为红岩英烈刘国鋕)交流时专门提到了“晒太阳”的情节,大意为余新江做童工时期与小伙伴们在石坝上晒太阳,却被大肚子资本家说“不文明”“不该在他的别墅旁边晒太阳”。这可理解为《晒太阳》这首壮怀激烈的红色诗歌的创作背景。

“春天,是强盗们的,穷人永远生活在冬天里。”余祖胜在这里用“春天”“冬天”作对比,形象描绘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1947年,蒋介石政府彻底关闭国内和平大门,国共关系完全破裂。在诗中,余祖胜将自己所在的国统区喻为“人和兽混居的城堡”,资本家“全是吃人的野兽”,下层人民只能“眼珠翻滚,怒目瞪瞪”。作为共产党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战士,出身穷苦之家的余祖胜决心扮演唤醒民众的角色,发出呼声:“太阳是我们的”。这里的“太阳”是指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幸福生活。这是当时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也是余祖胜矢志奋斗的理想追求。

余祖胜期盼“太阳”“温暖着我的身躯”,而这首《晒太阳》在监狱中也温暖着难友们理想不灭的心灵。在暗无天日的“人间魔窟”,被囚禁的红岩志士不得不陷于孤独寂寞之境,在每天非常短暂的放风时间晒晒太阳便成一种享受。这时候,余祖胜的《晒太阳》成了许多难友们常拿来吟诵的励志诗篇,以此表达红岩志士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心。时至今日,《晒太阳》依然被后人广为传诵,经久不衰。

映照信仰之光的诗篇:《火焰献词》

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余祖胜目睹国破家亡的至暗惨景,但他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新华日报》的哺育下,在地下党员和进步工人的帮助下,余祖胜树立并坚定了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与进步青年组成读书会,在工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出版《火焰》半月墙报。在这唯一一期墙报上发表的发刊词《火焰献词》,体现了余祖胜以忠诚熔铸的铁血信仰。

余祖胜在诗中以“火焰”暗指马克思主义信仰。“你辉煌万丈的光芒,照遍了大地阴暗的角落”,寓意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已席卷中华九州。“你强烈的火焰燃烧着魔鬼,温暖着我们每个战斗的心”,革命斗争沉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因此反动势力“想用残酷不仁道来毁灭你”。然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因为马克思主义“像天宇的太阳一样”把希望“赐给大众”,“在黑暗里”“指示正确的路”。“向你致敬;啊!投进你的怀抱!”则是余祖胜对信仰的再次确认。这是一名青年革命者在残酷斗争的淬炼后形成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

《火焰献词》显铮铮之声、滔滔之情,曾收录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诗刊》、中华诗词研究院编写的《中华诗词研究丛刊》(革命烈士诗抄专辑)、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纤笔抒丹心——红岩英烈诗文选编》等,被多家广播电视台作为红色经典进行宣介和演绎。在重庆理工大学(由余祖胜曾经就读的第二十一兵工厂附设第十一技工学校发展而来),《火焰献词》则成为师生传承烈士校友遗志的必读篇目。

充满斗争之志的诗篇:《向遥远的地方思念》

在不满22岁的短暂年华中,余祖胜却拥有比同龄人更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历,留下了许多澄澈厚重、激扬高亢的战斗诗歌,彰显了英勇顽强、甘于奉献的大无畏气概。其中不得不提的代表作就是余祖胜于1947年9月29日创作的《向遥远的地方思念》。这首诗文采飞扬、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如阳光三叠、句式灵动如行云流水,成为中国革命诗词的精品佳作。

全诗共四节,头两节以诘问方式无情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风雨飘摇,给人民造成深重苦难,以及作者作为一名爱国者、革命者对现实的苦闷焦虑。“我们为什么都停留在阴暗的地方?”“为什么自己的天边永不给我一个召唤?”余祖胜以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应该放开我们的歌喉,唱出我们的悲愤”,则是作者宣示革命斗争的誓言。

后两节号召人们投身伟大的革命洪流,为自由幸福的明天而战。“我整起了我的旅囊”,说明余祖胜已经义无反顾奔向革命斗争的前线。“跨过那黑暗崎岖的道路”喻指斗争的艰苦曲折与战斗到底的决心。“明天,我第一个看见东方发出的曙光”是余祖胜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必胜信心,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穿透纸背。

202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了《党课开讲啦》节目,主讲嘉宾在第2期以余祖胜的革命斗争事迹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各媒体在转载时则专门附加摘登了余祖胜的这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向遥远的地方思念》一诗,也被收录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写的《重读先烈诗章》一书(1人1首,共100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不朽的诗章,镌刻不朽的红岩魂。作为浸透着青春与生命、凝结着热血和理想的红色档案,余祖胜的诗歌是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奋斗诗、英雄诗,是红岩英烈初心使命的历史注脚,也是中华儿女圆梦复兴的精神丰碑。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诗歌依然折射出跨越时空的红色魅力,赋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中国人民笃定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编辑:卢韵竹 王余婷 全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