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熊刚专栏丨儿时回忆⑤ 亢家湾,一个有着光亮的地方

作者:熊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30 16:12:43

万州北山观左侧的一条山道,蜿蜒曲折,高低不平,通向都历山南麓半山腰的亢家湾,这里是曾经的万县师范学校所在地。“万师”这个遥远而又熟悉的名字,伴随着历史过往的岁月长河,在我们这一代万州人心中,那里是一片神奇的热土,有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20世纪30年代万师

钟稚琚(原名钟正楙)先生是万师的创立者,1908年至1911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1914年3月,被四川巡抚史公署委派来到万州,在文昌宫创立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是当时下川东地区的最高学府。

1916年春,都历山一孔姓乡绅将亢家湾一片乱石林岗相送。钟稚琚开启新校营建。学校礼堂、教室等建筑,模仿日本崇文学校进行建设。1918年3月,“省四师”迁至亢家湾,添办附属小学。

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章太炎)先生同年5月24日乘船途径万州,受钟稚琚邀请来亢家湾新校视察。钟稚琚组织师生,到万安门关口处夹道欢迎,随后一同步行到校。第二天,章炳麟在学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以大篆书写《荀子·劝学》篇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为校训,为学校礼堂题写“树之表旗”门匾。

校训碑  骆仁新/供图

章炳麟的校训词中,“冥冥”是指暗暗之意;“昭昭”是指明明之意,“骐骥”是指良马、骏马,“驽马”是指矮小的瘦马、劣马。意思为一个人如果不暗暗地立下一个志向, 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骏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奔走。就是说,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慧,学业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成就。随后,钟稚琚精挑黄沙石,请人凿刻校训暨题跋于上,立于学校礼堂前。校训碑篆书笔法刚劲,飘逸散淡,潇洒外拓。2014年,被公布为万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角亭 骆仁新/供图

我对亢家湾万师的最初印象,始于初中班主任卢敬万老师。卢老师1960年万师毕业,20岁走上中学讲台。在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青葱岁月里,他酷爱写作,才华横溢,经常在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和通讯。1963年3月,因在《苏联妇女》杂志中文版发表《库里申科,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里》的文艺通讯而蒙尘,被贬到小学任教,受到不公正待遇。之后,调万州初四中任教。他没有沉溺屈服于个人冷暖沉浮的悲剧命运,生活工作中全然没有那种低沉哀怨的伤感情绪,而是将人生的价值定格在终身热爱的教育事业上。当年,初四中条件简陋,我们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深得学生喜爱的老师。杏坛春秋,树惠滋兰 ,卢老师身上体现出的执着的敬业精神,博学的知识才情,热忱的生活态度,给我们很大影响。万师,就这样在我心中成为一个有着吸引力和光亮的地方。

万师教学楼 熊刚/摄

1978年,我们赶上了四川省第一次升学会考。升学填报志愿有高中和中专两个报考选项。尽早稳妥参加工作的想法,加上高中毕业后能否考上大学的担忧,我们班除了后来留学美国的“学霸”唐劲松同学填报高中志愿外,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同学都以选择中专、中师为报考目标,有的同学更是以填报万师为第一志愿。按当年的成绩,我本来可以稳妥地考上中专,却因考试成绩远远超过中专录取线,与唐劲松、王永贵同学一同考上万二中首批高中重点班。那一年,我们班只有1名女同学被万师录取。

复建后的六角亭 骆仁新/摄

1984年,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分配到万县教育学院工作。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刚满20岁,讲台下的学员全是大哥哥、大姐姐的在职教师,他们大多毕业于万师和其他师范学校,来教育学院继续教育获取大专学历。在长达8年的教学中,我加深了对那个年代中师生的了解。他们一般来自农村,初中毕业选报中师,是初中生中的“一类苗”;他们生活态度积极,有着改变人生机遇的奋斗精神;他们成熟干练,扎实的知识积淀加上职场训练,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我和他们教学相长,相互影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81年作者在万师大门 熊刚/供图

我到亢家湾总共去过三次,都是来去匆匆,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1981年大学一年级暑假,我和王永贵同学,头顶烈日,沿山路步行,怀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第一次来到亢家湾。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万师,古朴的石框校门、历经风雨洗礼的六角亭、旧校区的四合院布局、操场外排列的低矮教室,给我很深印象。1994年12月,我乘车沿着刚铺好的一条不宽的碎石公路,第二次来到亢家湾。万师附小的鼓乐队列队于学校公路旁,学校新建了教学楼,从学校大门一直到六角亭,到处张灯结彩,运动场上停满了各式车辆。我们在校训碑前面的篮球场参加了万师成立80周年校庆活动。2021年5月,我同本地文化学者一道,挖掘历史文化,找寻红色记忆,第三次来到亢家湾。此时的万师已经搬迁,除了老树、古井、复建的六角亭外,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万师水杉树 熊刚/摄

万师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裹挟进历史和时代的滚滚洪流中,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史诗上书写了壮丽画卷,在万州这方富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土地上树起了不朽丰碑,成为“下川东革命的摇篮”。在风雨如磐、惊涛骇浪的洗礼中,一批批青年学子,在亢家湾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道路,与进步老师一道,参加“五四”运动、“九五”惨案反帝爱国运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人民解放事业。有的战斗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的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有的历经艰辛,奔赴井冈山或延安;有的在战争前线,挥戈跃马、纵横驰骋。亢家湾汇聚了肖楚女、恽代英、朱德、刘伯承等革命前辈,涌现了刘伯坚、赵明恩、彭咏梧等革命先烈,走出了胡作霖、赵晶片、颜昌豪、赖德国等红岩英烈,聚集了钟稚琚、李嘉仲、何其芳等学者名流,培养了以开国上将陈伯钧、著名诗人张永枚、篆刻家刘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

重庆幼专新貌 夏令云/摄

万师也是“师范摇篮”。创办以来,为川渝及周边省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一代代万师学子,志存高远、勤学报国、求实上进、成才成师。他们从亢家湾出发,走向三尺讲台,挥洒汗水,奉献人生,为教育振兴作出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万师学子,把所学知识融汇于基层实践,经过多岗磨炼,后来走上党政领导岗位,成长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重庆幼专大门 夏令云/摄

历经百年风云激荡和沧桑变化,万师建校至今,几经合并,七易其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万师与万州幼师合并建立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学校迁校天城塘坊。2006年,万州商贸中专校与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联合办学并于2011年合并。2012年,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升格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从亢家湾走出来的这所学校,坚守教育救国、培育英才发展目标,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办学宗旨,弘扬“冥冥之志”“功在不舍”校训精神,师范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经过代代浸润,铸就不朽校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忘初心,扬帆起航。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