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感动重庆的援藏工作队:昂曲水畔爱绵长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31 11:18:42

“昂曲水苍苍,扎曲水茫茫,澜沧江波涛汹涌向远方,重庆人,昌都行,山水相恋心相依……”在西藏昌都的很多地方,都在传唱这首《康巴渝水情》。

短短几句歌词,唱尽渝藏情深。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蒋迎九。2019年7月,蒋迎九踏上雪域高原,担任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和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一待就是3年。

在昌都的3年,蒋迎九与医疗队同事一起,不仅将新技术带到了雪域高原,还通过组团式帮扶,大大提高当地医疗水平,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3月28日,重庆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获得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作为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代表,蒋迎九登上颁奖台,代表团队领取这一殊荣。

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上

2019年,蒋迎九到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挂职院长。在第九批援藏干部队伍“组团式”医疗队里,他是年纪最大的。

虽然年过半百,但蒋迎九和年轻人一样,精力十足,希望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上。

初到昌都是7月,高原的夏天来得晚,犹如重庆的春天,满目的草长莺飞。昌都,满足了蒋迎九对诗和远方的所有幻想,每天九宫格的朋友圈也装不下他对昌都的赞美。

不过,现实很快将他拉了回来。高原反应是许多人到高原地区都会面对的难题,头痛心慌,整夜难眠。别人很快就能适应,但蒋迎九的高反却持续了很长时间——第一个月关节痛,半年后听力下降,一年后颅内梗塞灶,胃扩张6次。

每年回重庆,蒋迎九都不敢立即回家,必须在酒店住一晚。因为从高原下来后,他有8—9个小时没有听力,回家了怕家人担心。

可比高反更令蒋迎九忧心的,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昌都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过去这些年,经过一批又一批援藏医疗队伍的帮扶,昌都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需要提升的环节与空间。

于是,蒋迎九和医疗队接过“接力棒”,查找问题:大型检查设备配置仍有欠缺,使用效果不佳;检测检验没有P2实验室,一些检测设备还没有配置对应的试剂;专科医生较为缺乏,医务人员专业素养急需提升;危重症就诊流程的绿色救命通道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当地群众的健康理念落后,急需健康和疾病排查知识的宣讲……

面对这些难题,面对藏族同胞患者,蒋迎九的内心就像奔腾在昌都的昂曲水一样,澎湃着迎接新挑战的激情。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2022年5月的一天,从芒康转来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当时情况紧急,如果不及时植入支架,后果不堪设想。但病人家属有些犹豫,不相信医院的介入手术。

救人要紧,经反复沟通,家属终于同意进行冠脉造影与介入支架置入,手术非常成功,医生和病人家属都喜极而泣。

“值得自豪的是,当地的医疗人才,已经有好几位可以自信地走上手术台。”蒋迎九在朋友圈“高调”地“晒”出这一人才培养成果。

在临床一线30多年,蒋迎九深知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昌都,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医疗人才队伍,是他的一项重要任务。

3年来,蒋迎九创新性地开展师带徒“1+2+2”模式,即每位老师指导2名骨干医生及2名初入职医生,共带徒弟156名,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他还积极督导考核“师傅”们指导初入职医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过全区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选派当地160余名医务人员赴重庆学习,引进41名重庆专家短期援藏2个月以上……

在持续不断的交流中,蒋迎九也体会到另一种收获与感动。

一次,西藏昌都市芒康县13岁的顿珠发生意外,从高处坠落造成头部伤害,经过近9个小时的紧急转运,来到了昌都市人民医院。

患者伤情严重,蒋迎九担任救治小组组长。神经外科、儿科、放射科、麻醉科、输血科各司其职,一场生命的接力赛就此开始。历时3个小时,成功取出顿珠颅内的碎骨块。顿珠的成功救治,是藏渝两地多学科联合救治共同努力的结果。

与2018年相比,昌都市人民医院的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增长率大幅提升,医院病人转内地数量持续下降。3年来,昌都市人民医院“中病”救治覆盖率已由83.6%上升为90.7%,“大病”救治覆盖率由13.2%上升为52.5%,当地患者“大病”不出藏的目标正在逐步达成。

用重庆资源援助藏区医院高质量发展

“门巴(医生),谢谢你救了我的命!”2021年6月17日,患者泽桑来到昌都市人民医院外科办公室,激动地将一面锦旗亲手送给向巴达瓦医生,并和他合影留念。

“当时真的十万火急,要是不做手术他现在肯定没命了。”向巴达瓦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老式手推车的手杆插入了泽桑右侧第三四肋骨之间,他的肺直接裂开,体内流出2000毫升左右的血,大约是全身血液的2/3,必须马上进行手术。

以前,昌都市人民医院不可能完成这样的手术。

“医疗设施跟不上,也没人能主刀,碰到这种重症病人只有转院。但经过我们的积极治疗,病人8天就出院了。”向巴达瓦说,如今能够做一些复杂的手术,救治重症胸外伤病人,很大程度上与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关。

入藏后,蒋迎九一人肩挑多重任务,做管理、建平台、接急诊、带徒弟……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打造“临床围着病人转,医技围着临床转,行政后勤围着临床医技转”的管理氛围,因地制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制订了三年规划,确保医疗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蒋迎九还在重庆派援大后方的支持下,带领队员完成DSA介入、ICU等八个公共诊疗平台的建设,为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建设以及“十四五”医疗援助昌都市人民医院“981”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引领全院开展新技术366项,建立了医院“互联网+”远程医学中心,实现了远程心电、远程病理等会诊与重庆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24小时无缝隙连线对接,出诊断报告,解决临床问题。

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昌都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如今,昌都市人民医院的DSA介入手术室已经投入使用2年多时间,完成近400台手术,病种涉及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颈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

在昌都期间,蒋迎九还和医疗队联合重庆派援方,积极开展“渝藏情深、脱贫攻坚”活动,3年来免费开展白内障手术400多例,骨关节手术60余台,先心病手术40余例,免费为学生配制并发放眼镜500余幅,各类健康体检受益群众超过1万人。

“援藏岁月所经历的一切,收获与成长、挫折与困难,都将成为滋养生命最好的养分。我将带着这些养分继续前行,坚定理想信念,救治更多患者。”蒋迎九说。


编辑:唐余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