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谭大松专栏丨谁不说咱山里人好

作者:谭大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3-31 17:14:43

春分正当时,百花齐吐蕊。

这天,阳光如洗,高远天空下的兰草村明净亮丽,泛着绿茶起舞的金波。伴山问茶,那层层梯田腾跃的蓬蓬嫩芽,悠悠绿香,随暖风乍起,浸透一个山头,温润一个村庄。我也仿佛是其中的一株绿芽,披着暖融融的春光,在欢欣的和风里,在欢快的鸟鸣里,在茶农的山歌里,在兰草人的笑声里,脆生生地勃发,甜润润地生长。

兰草的山,兰草山上的茶,兰草茶的浓情,兰草人干脆给了他们居住的这山“兰草茶山”的名字。茶从云上来、自带兰花香的兰草村,又是万州区孙家镇的一个村。

兰草人说,这山还是这山,生在兰草村的这山不知有多少年了,也不知陪伴了兰草村的多少代人了,而这山水曾经多少年也是山河依旧。可兰草人又说,这山又不是这山,就在几年前,这山上的两千余亩茶叶从泥土里、从草丛中、从石旮旯处一夜间冒了出来;倏然间,铺天盖地的墨绿释放的竟是漫山遍野的芬芳,这山变成了青葱翠绿的山。

穿梭在茶丛中的兰草人,从这山上捧回了大把大把的金银,最少的回报,一年下来一户人家也不低于8千元,而最多的收入,一户人家要超过4万元。难怪,抚弄在茶园抑或跋涉在茶园山道上的兰草人,总爱驻足凝望逼近山顶的那把人造茶壶,这可是高达13.9米、容积为300立方米、坐上西南第二交椅享誉远方的茶壶。每当这茶壶定格在兰草人快活的眼帘,兰草人就会说,这茶壶盛装的是他们甜蜜蜜的好时光、暖融融的幸福感。

有了茶,这山才叫了茶山,这茶山就香了,灵了,年年岁岁就春风拂面了,人来人往的脚步也就响彻在山野间万梁古道那一段驿道上了。而我,已是第三次流连于这茶山,如画的风光已经沉淀在我陈香的记忆里,我却如同第一次来沐浴这山上的春光、茶香,啜饮这山上的暖风、负氧,依然涌动泉水叮咚般的兴致,兴奋着兰草人为这山上赋予的新的意境、新的内涵。那干净亮丽的兰香别院,那古色古香的听松长廊,那俯瞰三桥辉映横跨山谷的露营林地,那云端山顶观测天象又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仁静亭阁,那万梁驿道、保安山洞等兰草人茶余饭后的美丽传说,让这茶山愈加厚重,愈加地高大,愈加地令人品尝,愈加地让人回味。

兰草茶叶成了落脚五湖四海大小商场远方山上的来客,兰草人魂牵梦绕了,孙家镇为民、利民、富民的愿景在兰草村也变为铁打的现实了。

位于万州区西北角,与梁平区福禄镇、曲水乡比邻接壤的孙家镇,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山峰超过1350米,一个典型的高山地带。而这一方连绵耸峙的大山,以前可是相当闭塞的山花野地,生于斯长于斯的山里人每下一次山就是大汗淋漓,每上一次山就满是失落,不知不觉他们也就怕起了山,怨起了山,盯着山下平坝的村庄,想方设法变卖家当朝那些地方搬。可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似飞翔的银链托着兰草茶山、佛印山、悦君山。先是公路翻山越岭,接着汽车从山里人的家门口欢畅而过,然后,这山那山的村庄绿了,这山那山一村一品的优质产业不是遥远的神话了,红红火火的希望之花开在山里人的笑脸上了。

年复一年的饮风雨,啜霜雪,孙家镇区域内的几匹山才成了如此令人心动的绿山,绿山又才成了孙家人生财有道的金山,金山也才圆了这一方山里人苦苦追求的梦想。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兰草茶山上村庄的山里人爱上了山,佛印山上村庄的山里人恋上了山,悦君山上村庄的山里人喜欢上了山,再也没有人把穷山恶水挂在只差念破了的嘴上。山成了这一方山里人枕着的梦乡,成了他们磕拜的图腾,这一方山里人仰望着、爱慕着他们那些经风历雨又见彩虹的山。山是这一方人依恋不息的故乡了,山上的故乡是他们舍不下的根了,这一方人怀揣绿水青山的眷恋装点着他们的山,紧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肥沃着他们的故乡,依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着深固他们的根。

佛印山上有一个名字好听的快乐村,多少年多少代的快乐村人并不快乐,他们在这似乎与世隔绝的山上挣扎着,苦拼着,在含有泪水的山风中痴等着梦想的光顾。那场脱贫攻坚战的春风吹进了佛印山,吹进了这山上的快乐村,吹进了快乐人快要冷却的心田。春风化雨山欲朗,誓把穷魔撵下马,那数百亩茶园,那近千亩黄桃和青脆李,那长势喜人的烟叶,让快乐村的山青了水秀了,让快乐村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了。站在佛印山顶上,举目远眺,山的西边是郁郁葱葱、烟火味浓的福禄镇,东边是披着绿装、绿叶婆娑的快乐村,两边都是分外养眼的水墨。快乐村的名字真的优雅了,快乐人的日子真的快乐了,就连过去没有像样的衣服怕走人户、穷得叮当响的人家也不愁吃喝拉撒快乐起来了。

坐落孙家镇北、分水镇西北、后山镇南的悦君山,这山上村庄的凄风苦雨,这山上山里人的苦辣酸楚,也在绿波涌动的春天尘封一去不复返的记忆。孙家镇的兴发村、分水镇的石碾村就在这山上,每到春暖花开,那满山的错季青脆李就喷发漫山的嫩绿,继而胎生一山如雪漫涌的洁白,继而累累果实压弯枝头,一直持续到9月才收官谢幕,甜了兴发人、石碾人的每一个日子,醉了每一个兴发人、石碾人冲出贫困踏上康庄久违的渴盼。

“孙家槽孙家槽,一碗米水八瓢,一吹一个泡,一喝一条槽。”这不堪回味的歌谣,在大山深处孙家镇的田湾、大河、槐花、天宝这四个村的山里人那儿,虽然也难以抹之而去,却成了昨天失意萦绕的伤怀、今天沧海桑田的温情。田湾村的30亩富硒鱼喜游在池塘里,存栏的5万只生态鸡和鸣在山野间,新建的三峡贵妃茶香鸡车间飘飞着溢满舌尖的幽香。大河村年产数万头的生态猪、生态牛、生态羊,交汇的欢鸣让整个村庄沸腾了,延伸了大河人脚下的路。槐花村并非有耀眼瞩目的槐花,这里的800余亩茶园、600余亩猕猴桃园却散发着馨香。2000亩油茶、800亩茶叶、200亩优质蓝莓落户天宝村,又让天宝村催生了金宝,天宝人捧着这些金宝睡着了笑醒了。孙家镇人大主席应傅说,16000余名孙家人梦寐以求的好日子在拔节般地上长,长出了孙家人的小洋楼,长出了家家齐全的电器,长出了户户逍遥的新生活。

一座绿山挽着又一座绿山,一条清流牵着又一条清流,一片翡翠般的诗意连着又一片翡翠般的诗意。从绿山绿野绿水的山村视线拉到孙家乡场,可又是一篇让人亢奋的诗章。的确是依偎在大山里的乡场,可又不是不起眼的乡场,而是镶嵌深山中醒目璀璨的袖珍明珠。

这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乡场,宽敞平坦的条条小街却处处绿树成荫,或桂花飘香,或水杉苍绿,街道中央或花团锦簇,或流水潺潺,街道两边仿古建筑古色古香、整洁清亮,酷似刚从净水里打捞的山水画。那条长仅140余米、宽30余米的南山水街,蜿蜒起伏、最高落差达1米2的街面变得平整光滑了,一条人工溪流贯通街道中央穿肠而过,佛印山间那条小溪引来的清流捧水可掬,绽放的198盆荷花像两排整齐划一的仪仗队,立在溪流两边,倒映于水中,抚摸着水流中畅游的鲤鱼们。

在孙家乡场西半头,有一个2000余平方米的广场,这个广场的设计建造也颇具匠心,别具一格。孙家镇党委书记孙定国介绍说,这个广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于2021年初春建成,这年春节期间,广场上可是人山人海。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党务活动家林铁,1904年11月就出生在佛印山上快乐村一个小地名叫柏树林的地方。在北平读大学时,林铁就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北省委书记、第一书记长达17年之久。1963年7月末8月初,河北遭受了罕见的洪灾,毛泽东先后多次前往视察,指导救灾工作,当年11月17日还亲笔题写了“一定要根治海河”。在林铁的带领下,河北省委迅速落实这一指示,全面根治海河的战役很快就铿锵地打响了。在孙家,林铁的生平可是家喻户晓,孙家人无不崇敬林铁高贵的革命品质、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更是为人杰地灵的孙家这一方山水而欣慰,而自豪。2020年3月,孙家镇那场肆无忌惮的洪水,让孙家人刻骨的铭心,汹涌的洪流冲进孙家乡场,近百辆大车小车全被淹没报废,临街房屋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洪灾过后,孙家人想起了家乡人林铁在河北根治海河的壮举,也就鼓起更大的勇气,大兴疏浚河水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以遏制洪灾的再次泛滥。于是,在孙家市民广场西南角那个清泉长流的池塘西边,矗立着书有“饮水思源”的“治水亭”,池塘周围摆放着27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每块石头上雕刻着介绍林铁生平事迹充满奋斗气息的诗句,以纪念孙家人抗击那场洪水的气魄,激励孙家人高扬林铁根治海河的精神同自然灾害永远地抗争。

广场进口左边那半弧形足有50米长、2米高的壁垣上,数十幅篆刻或草书或行书名言警句赫然醒目。这些书法均出自篆刻书法家刘江之手,祖祖辈辈也是土生土长孙家人的刘江,正是青葱岁月却毅然投笔从戎,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部队复员后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其篆刻于200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名录“中国篆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1989年,刘江回到孙家,目睹孙家小学校舍的简陋,旋即就将自己的20多幅作品卖到日本,获得的100余万日元折合人民币9万多元的现金全部都捐给了家乡的小学。孙家人忘不了吃家乡饭喝家乡水长大的刘江,尤其忘不了孙家游子那一片浓浓的家乡情怀,因此,他们也把刘江的书法作品搬上了这个广场边的墙垣。

来来往往的孙家人徜徉于古风新韵流淌的乡场上,流连于广场载歌载舞的快乐天地,漫游于花前月下的小街上,陶醉于潜移默化的优秀传统教育中,放飞生命的激昂,挥洒人生精彩的乐章。

孙家这一方山水的变迁,这一方人豪迈的放逐,岂知颠覆了山外人的认知,孙家人也会扬高眉头说,谁不说咱山里人好,山山岭岭也能变成宝!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