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裕专栏|清明时节话清明
作者:陈裕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02 18:08:43翻看日历,清明近在眼前了。一到清明,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便萦绕脑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古清明有清清正正明明白白之意。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清正和山水自然有关,而明白又和日月星辰密切相关。山清水秀,日月有恒,如此,清明的内涵胸怀万千,志向广远。
大自然赋予人类聪明才智,人类以智慧回馈给自然的青睐。时令节气的布置便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依赖。春分是阴阳平衡的开始,昼夜等长的起端,而清明在其之后,玩味其中的意境就能体会到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
无疑,清明节日的创造者有着非比寻常的聪明才智。历来山水相依是个好去处,山无水则困,水无山则枯,山水组合既有情韵也有风骨,所以人间总不能缺少山水的点缀。很多人为追求雅韵的至高境界,总喜欢在山水旁建屋造庐,以期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清正之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说“缘溪行……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臆想中的世外桃源离不开山水的滋养,如此才有清正般的人生。
常言说日月同辉,日月同样彼此依存。日无月则炽,月无日则晦。日月同气,赋予俗世天地的哲理。从日月相携的自然境况中,明白世间生存之意,才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悟。
山水日月同理同根连气,九九归一,也就有了殊途同归的完美结局。因而,在一个大同世界里观天地之变化,出星汉之规指,感四时之人生,清明节气也就不负所托了。
节气是一种自然之象,节是时间的点位,气是这个点位上大自然气息的转换。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节气又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寓意,这是人们崇尚自然时最为可贵的精神象征,所以每一个节气都带着明显的人文主义情感。“清明时节雨纷纷”,既然为清则躲不开雨水的洗礼,人间便有了清白之躯。节气是从自然法则中探得的规律,它是千百年里亘古不变的依法,有着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等对意识,所以人们的尊崇便有了奉敬的仪式,也成为清明的礼俗。说到底,清明除了自然节气点外,它更具有人文上的精神指向,也就是人格魅力。其中蕴含山水的风姿,硬朗与明秀的兼有,体现着人文里的优异品质;此外又包容着日月的广博和深邃,诠释着精神世界的和暖修养,这是天地精神的写照。
山水之气,日月之华,无不融入清明这一特定的节日中,于是清明被赋予生死攸关的内敛。扫墓、祭祖、踏青等主题传承着民族精神,它们会同山水,背负日月,一次次在人间行走,同生共死,化作中国人的怀念之远,垂临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中。
生与死的话题总会有轮回的指向,民间传统意识里缺席不了生死相依的要义。何谓生,眼视山水,目观日月,生亦何欢;何谓死,魂归天地,魄在万物,死亦何惧。所以生死有别,生死亦无别。现代作家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的,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死之境界,让人顿觉精神品质的可贵。
人生一世生死一回,各占一半,这与山水共赴天地相持有着相似之处。春分之时,黑白同框各取其一,然后就是清明,所以清明是万物同取生死的最好佐证。它非物不成形,非魂不念归,生与死就在一念之间,只有明白生死有道,才能彻底了解了生死,才能让生有地,死有处,有归途。
不管怎样,清明时人们的意念里与生死相关。它用大自然的变化,让人明白生死无常,生中有死,死亦有生。姑且不谈人类自身的生死,单单与人为邻的植被,都有着生死间杂的气魄。小草青了黄黄了青,在生生死死间徘徊不休,那些挺立身姿的树木在季节里以休眠的假死来获得生命的暂停。所以生命总有终结,没有长生之恒。
人可愚昧,但自然之物最能明白生死的意味。每个节气里,万物随之而动,或隐遁形迹或复苏猛醒。农谚有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何时种瓜何时种豆,都循着节气之门,释放生之气息。
清明时分,大地回春,田园里开始忙碌的场景。人间烟火里生命开始繁衍,带着既有山水的清明也有日月辉光的恩典,生命的勃发默默无声,走进农历的篇章,灿烂生命的旅程。那些有着自我觉醒意识的灵魂也裹挟其中,在俗世里因了缘分的选定而做一回生死缠绵。
每一次清明的到来,扫墓是必须的。扫是一次怀念,怀念有着特定的情结。怀念远逝的人,深沉而真挚,是生与死的相对。生者有体,死者无形,生死无语,缅怀旧事。那些过往此时成为主角,泪水是开启缅怀的钥匙,前尘已过,念念不忘,是精神上的依赖,亲情里的难舍,更是生者对死者无尽的哀思。在墓园里,络绎不绝的人们手捧鲜花和供果,沉面、静守、思往。这是生死通达的一瞬,也是人文精神的幻化。
古代圣贤的大智大慧亦对生死有着深刻理解和品读,他们看淡生,不惧死,“朝闻夕死”从容面对。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追求的价值不只是生命的长短,更是生命过程中勇敢与担当,是天地精神赋予的大义凛然,是民族气节里的威武不屈。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也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自然魂归。庄子说,人不必执着于生,生只是表象,是一次领略自然山水的远游,而死就是归去。“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只有这样的归,才能让生的更伟大。“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吾死也”庄子认为形体归天地,生死归自然,所以生死皆是快乐的事情,人生最后难免有归途。他对天地的理解已然超出表面上的实体,更多是对精神层面的阐述,是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的思想者。
除了扫墓,清明还可以踏青远游。踏青远游是放松身心,澄明自我与天地共融的一种方式。室外野旷,空气清新,微风轻抚,身体与灵魂俱在山水天地间排游。此时身可轻如燕,心可放四野,与山水清,与天地明,人的思想世界里有了自然的辽远和博深,便是人生意义里真正的清明了。世人多以清明为游玩借口,殊不知中国人文化传承里的清明却不仅仅只是郊游这么简单,在朴素的节日背后寓含着深刻的精神要理和思想境界。清明有深度之义也有广度之意,着实是自然与人文彼此融合的升华之举。
以山水为领,天地为容,清明在人间纵横山水畅游天地。所以清明是人的清明,是人品格的呈现。山有山品,水有水品,天有天品,地有地品,人的品格便来自于山水来自于天地,以清明为理,以清明为节,从此山高水长,天辽地远,人生清明之品也就能代代流传了。
清明时节话清明,清明所给予人间美好的时光最值得敬畏。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