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专栏|清明思母
作者:刘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02 19:25:43作者简介:刘放,江苏省作协会员,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有小说集、长篇散文、旅游文化读物多种,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和新闻奖若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千古流传的诗句,给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一份雨中的凄凉,冠上了无限思念亲人的哀伤。近日回到故乡祭扫亡母,天气总阴沉沉的,连日细雨绵绵,透过这清明前的雨幕,我更加想念母亲,思绪犹如密密的雨丝,在心中翻滚沸腾……
不禁想到了悠远母爱长河中的孔母、孟母,她们都在其独子三岁时不约而同守寡,又不约而同含辛茹苦、费尽心思,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社会栋梁。“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想到那些书本中的母亲,我在故乡的家祭中,也联想到自己那平凡的母亲,想起了很多往事,感觉另一个世界的母亲似乎又在牵着我的手……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自己的孩子向上。
少年时,我非常喜爱文武双全的岳飞。他一生光明磊落,廉洁清正,治军有方,爱护百姓,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他的诗词书法,至今读起来仍感觉他与我们气脉相通。他“怒发冲冠”式的豪迈让人仰视,他“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式的低徊同样让人为之扼腕。这一切,背后都离不开他的母亲。慈祥而大义的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血星绽放昭日月,此时无声胜有声,勉励其堂堂男儿,忠勇前行,肩担江山社稷安危。岳母刺字的故事,史书上并无记载,学者大多认为是民间艺人的塑造,加上话本小说和唱本的渲染,才使其广为传颂,但我仍然宁信其有。
我的故乡就遗存有岳飞的足迹。这行足迹,几乎完全是从历史记载的淡淡一行墨迹中旁逸而出,却也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我的故乡湖北大冶是著名的铜都,殷商时的青铜焰火就曾映红南国夜幕,“大冶”地名由此而来。到岳飞辗转抗金期间,他就在我的家乡一边屯兵谋划等战机,一边组织开采铜矿,就地冶炼,以增强队伍和当地百姓的经济实力。离我家不远的小山崖上,还有岳飞署名的摩崖石刻“还我河山”,因离地不高,参观者往往会意犹未尽地踮脚,用并拢的手指在字迹上跟着仿写,以致岁月斑驳了石崖,但字迹非但没有风化淡隐,却越来越深。我本人也踮脚仿写过,当然只是心理作用,我感觉这字迹上有冶炼的温热,还有书写者的体温。我在仿写过程中,隐约能看到自己手臂上的肌肉发力隆起,似乎能摸到岳飞那杆神奇的沥泉枪。
只是相对比村里的孩子多看了点闲书,我依书讲岳飞的故事,让我在小伙伴中拥有无边的吸引力。而在我讲故事时,母亲即便要吩咐我打猪草等农活,她也只会将猪草篮子放在一边示意,让我讲完后别忘家中的事就行。与其说她不想打断我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讲述的兴头,不如说她不愿意剥夺我周围孩子们的那份痴迷。而小伙伴们也懂义气,听了故事还依依不舍追随,帮我打猪草,以期得到再听岳飞故事的机会。
我母亲与村里别的大娘婶婶大同小异,这“小异”就在于她比别的母亲更看重孩子的读书学习。那时还没有高考,似乎读书读得好与不好,对前程无关紧要,但母亲仍然把孩子的考试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哪个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晚饭她会不动声色在这个孩子的碗里偷偷埋上一个荷包蛋的。这在家中其实是公开的秘密,但大家都心照不宣,没有谁去点破,也不会有谁吃着自己碗里的,还望着人家碗里的。其实望了也白望,功夫在碗外,大家完全可以公平竞争,碗里的内容取决于自己碗外的努力,母亲只不过做一个公正的裁判。
母爱的矿藏永远也采掘不尽,足够她的孩子们用一生来冶炼。我看到有位名人说,有母亲才有故乡,母亲没了故乡也就烟消云散了。我想他这大约是思母过度的忧伤所致吧。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是:即使母亲已经“远行”了,但从兄弟姐妹的脸上和一举一动中,我仍然能看到母亲的影子,她依然在我们中间,从未有过片刻的消失。每次清明时候回到故乡,我都感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母亲的存在,甚至连这里的空气都有母亲的气息。在我看来,所谓的清明返乡祭扫母亲,其实是寻找幼时母亲的衣襟,让自己重回孩童时代,低矮了身子,用清亮的目光重新打量世界。
这让我想起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朋友,他对我说,他最近读一本科学家传记,看得潸然泪下。这位科学家在86岁时,还每周几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她家住在中关村,高能物理所要派车接送,她坚决不要,只乘公共汽车上班。单位几次说她可以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居住,但都被她谢绝了。直到2005年,已经满头银发、91岁高龄的她,依然还在工作。这位朋友说,今年清明,他回江南给自己母亲上坟时,一定会格外分出一束鲜花,并手捧花束望着北京的方向,深深鞠躬,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母亲。
我想,是母爱,让天下的儿子们心有灵犀。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