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小青瓦,留在记忆里的乡愁

作者:罗坤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04 11:40:42

一瓦一世界,一草一枯荣。在我的记忆里,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嫩嫩的竹,淙淙的水,便是童年时的故乡。

最浓最浓的乡愁就在那一片片青瓦之中,那是飘起过炊烟、映照过夕阳的小青瓦;那是集过暴雨、晒过云脚的小青瓦;那是小时候抬头能见、低头能寻的小青瓦……小青瓦仿佛一夜之间,毫无察觉地变成了回忆,只能在岁月深处撑一支长篙,用力打捞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

小青瓦一直幽居在我心里。故乡十里村庄都是小青瓦的模样,瓦上四季轮回,檐下人生百态,常常出现在梦中,犹如屋顶青瓦飘出的缕缕炊烟,檐下长亭透露的娟娟身影。千里婵娟,等你来相逢在那灯火阑珊处。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到处都是低矮的茅草房、土坯房。包产到户后,经济蒸蒸日上,人们手里有些闲钱了,就开始改变居住条件。家家户户拆掉茅草房,建起了砖木结构的小青瓦房。搭上时代的快车,我们本家的几位弟兄,建起土窑,烧起小青瓦。

把柔软的泥土、清冽的水糅合在一起,不断地翻踩,使泥料软和富有弹性。把制成的料坯垒成小山一样,再把泥坯推成两公分厚的长条,围在木制的转桶上。转桶吱吱呀呀转动,用抹子抹平抹光滑,再把泥坯子取下来晾晒。夜晚时分,把晾干的泥坯拍成一片一片的瓦坯,码在棚子里放好。棚子遮风挡雨,泥坯瓦就不会让雨淋湿了。

经过二三十天的辛苦劳作,有了上万的毛坯瓦,就可以装窑了。装窑时,要请上二十几人来帮忙传递。从雨棚开始,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几匹瓦一叠,传到装窖师傅手里。装窑师傅再将瓦坯在窑洞里一圈一圈地码好,从底层一层一层装到十几米高的窑口。人们笑着说着,脸上荡漾着幸福。

等窑洞装满了瓦坯,就要点火烧制了。刚点上火,一股股浓烟直冲云霄,随着火势蔓延,窑口的火苗蹿出两尺多高。红红的火苗映红了大爷黝黑的脸膛,映红了大哥沾满灰尘的眼,映红了兄弟伤痕累累的手。望着窑口,乡亲们仿佛看到了红砖绿瓦,看到了脊槽分明的屋顶,看到了幸福温馨的家。

煤块一大铲一大铲地被甩进窑门,熊熊烈火烧了三天又三夜,改成小火再烧它三天三夜,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泥坯瓦经过这千锤百炼,跃身一变成了“金刚瓦”,被弹得当当作响。

瓦终于烧成了,就用土把窑口覆盖,再加水成池。窑门也要用草泥封住,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封闭期,选好吉日,就可以开窑出瓦了。

开窑时盛况空前,大人小孩、男人女人把窑子团团围住。那一片片微微弯曲的青瓦像一页页书从窑子里取出来,两片一碰叮当作响。于是,在吆喝声中,滚烫的瓦片从窑子里取出,一传二,二传三,三传四,传到大爷的竹筐里,传到幺公的鸡公车上,传到二叔的板车里……人们欢呼雀跃,喜气洋洋。

我家就是在那时候,盖起了三间小青瓦房。雨淋在瓦上,滴滴答答作响,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飞溅弥漫,时而绵绵不绝,时而滋箱润雪。瓦片聚集了雨的叹息、无奈、低吟,屋檐下一滴滴雨点敲击,叮叮当当,不绝于耳。

父亲满怀希望,想我在家乡的青瓦房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我却告别家乡,去了没有小青瓦,没有雨打瓦声的城市漂泊。偶尔在小弄里看到青瓦,就会想起故乡一排排小青瓦房。

前几日,堂哥去世了,回故乡祭奠。故居早被父亲卖给了别人,那一片小青瓦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层小楼。

倏忽间来了一场雨,泼响故乡那一片屋脊,蓦然回头,小青瓦不见了踪影。

我站在水塘边,思念小青瓦的影子……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杨涛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