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覃太祥专栏|纷纷细雨话清明

作者:覃太祥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04 15:43:4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学时,每每读这首诗,总觉得诗人太矫情、太夸张。在纷纷细雨中行走就要死要活?是为什么呢?

稍大一点,知道清明节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之后,才对“路上行人欲断魂”有了新的感悟。特别是父母双双去世后,在去给父母扫墓的路上,才深深理解杜牧诗中表达的深情。脑中再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泪花就不自禁地在眼中打转。

据《春秋》载,历经磨难的晋文公成功袭了王位后,大封功臣时,遗漏了功劳最大的介子推,介子推为了不让人误解,就背着老母上介山躲了起来,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领封赏,下令放火烧山,可介子推母子宁愿活活烧死,也不下山。山烧得光秃秃的,晋文公便令军士扫去山上的烟尘,才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烧焦的尸体。于是,晋王在每年的这个时间,命全国各地三天不生火,并率群臣去扫介山。这三天恰是清明节前后。后来,就演变为子女在清明节给父母扫墓的习俗。

我遵循祖上习俗,也因思念父母,每年清明节前后,都要率妻儿回原乡给父母扫墓。

清明前后,气温回暖,春雨绵绵便是常态。山色吐绿,百花吐蕊,柳絮翻飞。春色便在清明节前后浓妆而出。虽然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景,因车窗之外,已是满目春色。一路上,随处可见红男绿女停车路边,欣然雨中赏景,自然就没有“欲断魂”的神情。

我为了不让妻儿为春色所迷,淡化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情,便讲述起父母养育我们姐妹的艰辛:父母养育了八个儿女,靠一双勤劳的手,让我们在虽然谈不上丰衣足食但绝对不是饥寒交迫的环境中长大成人。这源于母亲的勤劳、能干,父亲的勤劳、手巧。

在我家乡,母亲腌咸菜,推豆腐,蒸粑粑,熬红苕糖,以及做各种糖食糕饼,都无人可及。在我的记忆中,一到生产队开始采收红苕时,母亲就开始生麦芽,采收结束后,母亲便每天要看一看麦芽的长势,当麦芽长到一寸多长后,就开始利用中午和晚上,为我们姐弟熬制红苕糖。母亲边忙碌边对我们说:我白天要参加劳动,抽空还要给你们熬糖做糕点,就是因为你们个个都是好吃佬、五香嘴。

母亲做的各种糖食糕饼,不仅解了我们的馋,还能当拜年礼物送人,这就省下一笔开支,用于我们上学交学费。

母亲特善持家,自留地里总是四季常青,土豆垅沟里先是栽种白菜,菜苔吃完后种上玉米,自留地的四周则种上瓜和豆。在土豆还不能起挖时,母亲就在屋前屋后空地上育好各种菜苗,土豆起挖后,就迅速种到自留地上。母亲还能将土豆和红苕的嫩叶,以及很多野菜,花样翻新地变成我们爱吃的美食。

父亲在我们家乡算得上能人,做纸扎在方圆几里内有名气。有人去世了,丧家请他做灵屋,死者的亲人请他扎花圈,他不收工钱,只是要请他的人替他在生产队出工。一到腊月,各生产大队请他扎车车灯或采莲船,都是以工换工,雇主另外给他一包烟或一瓶酒。

因了父母的勤劳和能干,我家虽然人多,在我的记忆中,只要不挑食,就没有孩子挨过饥饿。

父母的思想淳朴。父亲读过两年私塾,他的口头禅是:“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他教育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有始终善良的人品和行为。父亲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身再好,小运气再多,如果不修炼自己,也只能一事无成。他要我们悟透“和气、正气、静气”的内涵,并积极践行。母亲虽然没读过书,但她娘家就在学堂边,也记得:“心若美好,自带光芒,心若善良,步步生香。”

父亲总是在母亲念了这几句后,接着说:在任何时代,总有一些人认为正直的人会吃亏,不如投机取巧的人占的便宜多。可事实上,正直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拥有正气正念的人,最终会被眷顾,从而使他的人生路走得更远更稳……

在父母的教育下,一直以来,我们姐弟都走着正直的路。这也是我父母感到骄傲的事情。

其实,天下所有父母都一样,宁愿自己受苦累,也不愿意孩子受饥寒,只是能力各有不同罢了。

介子推大功于国不图封赏,父母含辛茹苦不图回报。那纷纷雨滴,是替我们流下的眼泪,寄托着我们的衷情。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