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永专栏|岁月河流里的猫和狗(上)
作者:唐安永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07 14:58:43再次拜读郑振铎先生写的《猫》一文。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字,主要阐述了作者与三只猫之间的相处,或欢喜,或遗憾,或留下深深的歉疚,读来让人感动。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却纯然地依恋着我们,对我们的爱给予一心一意的回报。
读罢此文,我又生出另外的想法:凡是我们用了情感的,无论是人或是物,都会有离合聚散,因而就免不了甜苦悲欢,日久情深,人、物皆然。
读了郑先生的《猫》,自然而然就想起曾经在我们家生活过的那些猫和狗。而这些猫和狗都与我母亲有关,自然而然地,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擅长讲故事,同时又热爱小动物的农村妇女。
童年时期,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常年在外,一般只在过年的时候回到家中。母亲便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农活还有我们姊妹的饮食起居。记得夏天的夜里,我们常常睡了很久,母亲还在忙碌。冬天的夜晚,当我从朦胧中醒来,看到昏黄的电灯下,母亲还在编织毛衣。当我们长大一点,就会一边在她身边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一边听她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夏天的晚上,母亲一边砍成堆的猪草,一边给我们讲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今天回想,我深深感谢她给了我一个有趣的童年。
母亲不光擅长讲故事,她还是一个热爱小动物的人。她不习惯于让生活惨淡凄凉,即使是一个破旧的茶碗,她也会把它擦拭出光彩,即使里边盛着一样的茶。
母亲总是用无限爱怜的语气讲起她的狗和猫,它们的秉性习惯,优点缺点。在那些孤单的岁月里,只有它们陪伴着日渐衰老的母亲,而那时候我在哪里?
当我们长大离开家,母亲变得孤单了。我想这就是她终于养狗养猫的原因。 记得小时候,土楼上的老鼠非常多,夜深人静时,胆小的我总是被老鼠的吱吱声弄醒,吓得大气也不敢出,那时候母亲却并没有养猫,狗也是。我们一个一个长大离开后,她才养了狗,养了猫。母亲给它们取一些亲切的名字,然后呼唤它们,就像小时候呼唤我们的乳名。
至今母亲还常常想起那只叫白花的狗。
因为母亲念叨着想养一只狗,于是我从亲戚家抱来一只小狗。那只狗生着灰白相间的毛,像白色雪地里踩出的几个脚印,所以被取名叫“白花”。白花小时候很可爱,胖胖的,憨态可掬。
不多久,白花长大了。母亲到地里干活,它会紧随其后;母亲告诉它在大门口待着,它就乖乖地在那里躺下来。有时候它也会任性撒娇,母亲要它留在家里,它不愿意,母亲在前边走,它就跟在后面。母亲假装生气呵斥它,它就假意回头,等母亲以为它回去的时候,又偷偷地跟上去。当母亲真生气的时候,它就会表现出很委屈的样子,然后恋恋不舍地回家去。
有一次,母亲因为有事离开家一两天,邻居告诉她,白花跑到母亲经常干活的那些地方去找她。找不到母亲的白花回到家,失魂落魄地低低呜鸣。母亲回家的时候,它好像见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又蹦又跳,使劲摇晃着那条松鼠般蓬松的大尾巴,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既像是表达重逢的喜悦,又像是责怪母亲不曾打声招呼就把它丢置一旁。母亲从此去哪里,除了依然拜托邻居照顾它,还会给它说清楚才离开。
它的确是一条很有灵性的狗,一旦有陌生人来,就会狂吠着给母亲报信。它被接到母亲家时,我已经离家到外地去工作了。奇怪的是,我第一次回家,它就很亲热地迎接我,仿佛知道我是母亲的儿女似的。这让我惊奇,同时对它好感倍增,这种好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这真是一只讨人喜欢的狗啊!
它陪伴了母亲好几年。后来,我的父母要到一个工地待上一年,母亲便带着白花离开了家。在离开工地的时候,母亲的一个朋友想要白花,她很舍不得,但因为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去哪里,所以忍痛割爱,把白花送给了朋友。母亲说,白花走的时候,眼里流着泪,一步一回头,让人心里很酸。后来很多次,母亲提起这只狗,语气里依然充满掩饰不住的留恋和怅惘,我也在心底轻轻的叹息。
白花,你现在过得好吗?
编辑: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