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荆楚非遗文化二题
作者:高桃芝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08 21:36:27汉绣,针尖上的传奇
汉绣作为我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流行于湖北武汉、荆州、洪湖一带,被称作“荆楚艺术瑰宝,针尖上的传奇”,一度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齐名,蜚声海内外。
汉绣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具有鲜明湖北地域特色的新绣法,作品构思大胆、手法夸张、对比强烈、色彩浓丽、层次分明、绣工精细,充满神奇的想象力。据史书记载,汉绣由战国时期的楚绣发展而来,因而极具楚韵遗风。
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凡生活所用,皆可以针作笔,将五彩斑斓的丝线绣成各种美丽图案。一针一线,一来一往,光阴在循环往复的飞线游针之间,被镌刻在一代代汉绣匠人的作品之中。汉绣画面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
自古楚地崇尚亮丽五色,汉绣配色承袭楚文化传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为首选,并夹以金银,使绣品产生绚丽夺目的效果,这就是汉绣中的“平金夹绣,分层破色”特征。另外,绣面也采用红、青、绿、蓝等重色来衬托热闹气氛,形成了汉绣如大自然中灿烂彩霞、鲜艳花朵和亮丽飞鸟之夺目效果。这种装饰广受大众喜爱。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先后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汉绣题材丰富,大致分为金线人物和花草禽兽两大类,以吉祥喜庆为主题,诸如“龙凤呈祥”“莲生贵子”“平安富贵”等图案,结合抽象的条纹、圆格图案来构图,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大胆描绘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每种纹样都有其蕴含的寓意,反映出祈福纳祥的民间习俗。
用针方面,汉绣也有自己的绝活,与“四大名绣”用针不同,它采用了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和扣等针法。技艺高超的汉绣艺人,讲究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名曰“齐针”。多从外围起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基本针法外,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多种针法,使绣品富有很强的质感和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
汉绣绣制工序为“一画、二绣、三修饰”。一画,就是要创作出适合各类绣品的彩色、黑白画稿,主要靠画工设计,不依附名人名家字画;二绣,由绣工依样绣制绣品,包括穿针、运针、起花、剪丝等,刺绣时起落针要快,收线要松紧一致,这样才能使绣面光滑匀称;三修饰,指绣工进行收饰修改,以达到画龙点睛、出神入化之境界。修饰是汉绣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绣工的针法更为娴熟,技艺更为高超。
在荆楚大地上,汉绣拉出一根根彩线,丈量着历史长河。在传承人的努力下,汉绣脉搏再次与时代撞击,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汉绣续写针尖上的传奇,在武汉三镇,每家汉绣店铺人头攒动,顾客们喜不自胜,各式绣品如水流动,汇入千家万户。
十指春风,让灿烂夺目的汉绣重现芳华,尽显风流。
孝感雕花剪纸美人间
“飞剪流花越千年,玲珑剔透巧跃然。昔时百姓窗前物,今朝非遗册上花。”剪纸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艺术,是纸张和小刀之间的对话,薄薄的一张纸里蕴藏着神奇的故事。瞧,孝感的剪纸艺人们在纸上运剪如风、斗巧斗智,在方寸之间雕刻出万千世界。
孝感位于湖北东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东汉孝子董永“孝心感动天地”而得名。西晋时期,史料中出现了有关孝感雕花剪纸最早的记载,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艺术的种子便在宁静的乡土间生根发芽。到唐代,手巧的姑娘们待字闺中时,在家中花楼握着小巧的剪刀,剪纸缕针,“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足不出户,便让一朵朵艳丽的花儿,从指尖绽放出春天的魅力。至明代,孝感的剪纸艺术日趋成熟。清代以后,孝感剪纸技艺由使用剪刀剪制发展为用小刀刻镂。
孝感雕花剪纸集南北艺术之长,纤巧秀美,线面结合,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破功严谨,律动性强,主题明确,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孝感雕花剪纸题材十分丰富,多为民间的吉祥图案,龙凤呈祥、寿星送福、富贵喜庆以及耳熟能详、场景丰富的戏曲故事和人物、民间传说等,分布范围广,遍及孝感城乡。
孝感雕花剪纸独具一格的匠心,让剪纸作品不再是一个空有形状的死物,而是有着丰富多变的灵魂,这些灵魂因人不同,却也因人而统一。每逢佳节或者村中男女婚嫁、小孩出生、老人祝寿等喜事时,村里人都会用贴剪纸窗花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来表达祈福迎祥的心愿。人们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注入剪纸的灵魂里,经久不衰。剪纸色彩,从传统的单色发展到套色、分色、衬色、点色,创作出了彩色立体剪纸。用料上,发展到用布、金箔、银箔、吹塑纸、墙壁纸等。孝感雕花剪纸佐治 大致分为喜花、礼花、灯彩花及刺绣花样四大类。其中,为刺绣提供底样的“花样剪纸”品种最为丰富,构思最为巧妙,雕工也非常讲究。
孝感雕花剪纸有剪和雕两种工艺制作方法。剪,是用剪刀和纸制作而成。雕,亦称刻花、切花,是用自制的小刻刀,将纸放在蜡板上刻镂而成。需要的工具有蜡盘、刻刀、磨石、粉袋等。制作时,先是根据雕刻内容设计底稿,将设计好的画稿固定在雕花纸上,然后进行雕刻。在雕刻过程中,讲究“刀功”和“破功”,运刀胜笔,握刀正、下刀顺、行刀匀、开切严,按照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难后易、先细后粗的顺序进行雕刻。作品完成后,必须“提得起,贴得正”,阳刻以“连而不断”为表现手法,阴刻以“断而不连”为表现手法,愈加栩栩如生,细腻精巧。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是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郭沫若先生曾为之作诗赞美道:“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孝感雕花剪纸闪着熠熠的星光,穿越千古的风尘,随沧桑的岁月一路蹒跚走来。如今,孝感的男女老少捡拾起这份沉淀的传承,坚守着自己的本心,追寻艺术和文化的梦,让这朵花儿在现代社会里继续盛开。1990年,取材于孝感民间神话故事董永与七仙女的《槐荫记》系列剪纸,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2008年,孝感雕花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0月,依托孝感雕花剪纸,孝南区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9年9月,孝感雕花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