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名筑挺起民族脊梁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11 10:59:5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在2月23日答记者问中,用“成果辉煌”和“任重道远”两个词形容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特点。诸如“天空一号”、北斗导航系统、特高压输电技术、杂交水稻、高速铁路等独步全球,但同样也存在不少短板,一些产业基础还不是很牢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比如笔者近期在参加南岸区2023年春季进修(培训)班过程中,前往成都参观学习,了解到一家国内顶尖的生物医药公司,核心的仪器设备,甚至部分实验动物全部依赖进口,一旦国外“断供”,整个实验室就会陷入“停摆”状态。再联想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兴、华为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围剿”,企图以此遏制中国崛起、削弱中国国际竞争力,内心的危机意识油然而生,中华民族要想真正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中建五局、中建隧道作为建筑央企,秉承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贯彻“有源、有用、有效”的科研理念,创新科技研发体系,组建重大核心技术专职研发团队,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在科技治理体系、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行业进步
2020年,中建五局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近3年,科研经费成倍增长,推出四项拳头产品:一是新制式轨道交通研究。中建五局创造性发明了中低运量城轨交通建造新技术,实现承台基础以上桥跨结构构件工厂标准化生产,并创新发明装配式轨道梁群钉连接技术,实现轨道梁全预制装配,在我国二三线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小城市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针对传统建筑建造成本高、工序品类繁杂、质量无法保障等问题,开发“中建希好斯”系列产品,突破了建筑结构对室内空间的限制,让空间改造充满更多趣味和可能,亦形成了建造成本更优的全新住宅体系;三是地铁渣土处治技术研究。在渣土特性与分类、固化技术、无害化处理、黏土免烧建材产品制备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开发出不脱水直接固化制备免烧黏土建材产品技术,系行业首创,填补了国内外文献检索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性;四是BIM轻量化引擎开发研究。为破解BIM模型计算量过大、用户终端配置需求过高的问题,中建五局研发出BIM轻量化中间件,可在保证工程精度和属性的前提下,将不同建模软件产生的BIM模型文件,转换为可在网页浏览的轻量化格式,实现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BIM应用,让BIM模型数据融入业务。
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五局、中建隧道践行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将成果落到实处。
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中建五局、中建隧道的技术团队历经5多的不断科技攻关,研发的“高海拔地区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克服了高寒高海拔超特长隧道在抗防冻、高原施工通风、制氧供氧、清洁能源利用等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将原来2个多小时的翻山路程,缩短至只需要10多分钟,彻底结束了“翻越雀儿山,脚踏鬼门关”的历史,为川藏两地人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交通环境,为涉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发挥积极作用。项目还获得2018年国际隧道协会(ITA)年度工程大奖,成为我国首次入围并获得该奖项的山岭公路隧道工程。
2020年8月,由中建五局、中建隧道投资、建造、运营的重庆市快速路二横线项目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五桥同转”,五座桥梁在同一区域、同一平面一次性转体成功。其中一次性同时异步转体重量达2.15万吨的桥体,转轴中心精度控制在1毫米,刷新多项世界纪录,成功入选《人民日报》“中国精度”。依托该项目开发的“大吨位多T构桥梁平转建造关键技术”,被认定为国际先进。
铸就精品工程,拓展幸福空间
重庆市地处西南,地形特殊,山水环绕、江峡相拥,针对此特点,中建五局、中建隧道在轨道交通九号线的实施过程中,推进“山地城市地铁工程智慧施工与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22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对山地城市的轨道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支撑作用。作为系统内“轨道建设主力军”,17年来,中建五局、中建隧道跟随重庆轨道建设事业逐渐成长,参与建设重庆轨道7条线,总里程近60公里,助力重庆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开往春天的列车”“云海列车”“单轨穿楼”等独具山城特色的美景享誉国内外,成为来渝游客热门打卡点,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山水之城独特魅力生动呈现。
2022年6月,郑万铁路建成开通,标志着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运营。其中,中建五局、中建隧道参与建设的郑万高铁重庆段7标,桥隧比高达99.83%,是中国第一条桥隧比超过90%的复杂险峻山区高速铁路,曾被《人民日报》列为全国36项超级工程之一。这一高铁的全线贯通,将进一步完善华中、西南地区铁路网结构,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释放襄渝普速铁路货运能力,更好推动地区物流发展,对加快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该项目开发的“不良地质条件下钻爆法隧道地质灾害灾变机理与控制技术”成果,也被认定为国际先进。
回顾来路,中建五局、中建隧道的科技创新虽有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在一些领域我们仍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创新求索之途仍需阔步前行。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依托“供应链、服务链、产业链”优势,围绕国家战略与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持续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以实际行动“建新功”,挺起民族脊梁。
编辑:李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