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周丁力专栏|王维《辛夷坞》的人格呈现

作者:周丁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13 17:10:05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广为流传的五言绝句诗,也是诗人倾心相与,以物状人,托心于物的一首代表作品,标题是《辛夷坞》。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时山涧之中的平常景象:红红的辛夷花,在安静的山涧里已无人居住的小屋前,无声无息地盛开,然后又无声无息地飘落。这静中有动的景致,要多平常就有多平常,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要多安详就有多安详。但是,只要我们对这清爽中透着明艳,既有花开又有花落的画面,这既展开在深山又展开在读者想象中的画面,联系王维的生平与心性稍作审美关注和哲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当然不是一首纯然描写辛夷花,或者单纯表现山间景致的诗歌。

托物言志,寓情于物,通过刻画景物,并从中寻求某种深切的情感寄托与豁然开朗的哲思,这是古今中外诗人、文学家所广泛使用的创作手法。德国康德从头上的星空和脚下的大地悟到永恒;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从风雨中备受摧残的牛蒡花联想到倔强的生命。王维描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抒发出置身边塞的人们胸中涌起的无限辽阔的豪情;杜甫沉吟出的“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在一种特定的境况下,那昏暗的“灯烛”映照出许许多多相对而坐的有情人心中蕴藏着的万千感慨。

王维这首咏物诗,其歌咏的对象虽然没有生命,但通过对物象的美妙刻画与深情歌咏,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格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内心世界。在诗作生动的描绘中,透过山中自在舒展,随意开落的辛夷花,我们分明可以看见作者王维追求自我、泰然处世的精神风貌。仿佛目睹了作者正在努力保持的浑然天成的安定与自在,以及自期与自许。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这幅“山涧辛夷图”,完全可视作王维的“精神自画像”。

当时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对现实不满,却又无能为力,心中难免苦闷,所能做的只能是在精神上追寻一种美好的境界,在人格上追求一种自我保全,独善其身。诗中景物构成的境界,正象征着美好的心理境界。寂然自处、悄然开落的辛夷花象征着作者的一种退避与自我坚守,或者说正在努力保持一个“自性本净的自我”。

在这首诗构建的境界里,分明有一种历代众多古之君子努力追求的心理状态——穷则独善其身。另外,从中还可以看到一种“独钓寒江雪”的自许与孤傲。尘世纷扰,人生多坎坷,有时人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种人格状态,从心理学上考察,看似有所退避,其实是有所坚持;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既有放弃,也有抗争。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的条件下,具有良好和积极的性质。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洁然自立,“花开花落两由之”的心态,并非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颓唐的消极避世,或者无谓的愤世嫉俗。在这种心态里,不随波逐流、也不会无条件附和,在对纷纭世事的疏离之中,保持着美好的独立人格,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放弃和对自我追求的坚守。这种追求,与儒家洁身自好的坚持,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为的向往等,具有某种一致性。

品读古代诗人的这类诗歌,可滋润情怀,在心中种下纯真与美好。千百年来的中国读书人,如果愿意,皆可从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共鸣与情操的唤醒。都可以在某一个心理瞬间,成为那一株虽然身处寂然却自在自得的辛夷树,并获得一种高尚的人格浸润与感召,实现一种被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称道的“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说:“读诗可以培养美好而活泼不死的心灵。”我也认为是这样的。读者于诗境中去来,让自己的心灵浸染于诗人的情怀之中,在沉浸与品味之中,在心生向往之时,能够自然而然地、程度不同地获得一种人格上的澄净与升华。我想,这正是人们品读古今中外一切优美的诗歌的价值所在。

编辑:陈呈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