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丨调研中品梨滋味长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14 16:45:16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到基层去调研,同样指出:“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

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梨滋味”这个鲜活生动的比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做好实践工作,须臾离不开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为总要求,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导向。广大党员、干部应以主题教育契机,于调研中细品梨滋味。

重在“亲口尝”。80多年前,毛泽东在关于“梨滋味”的比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亲口吃一吃”,提醒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调研中亲自拟定调研方案,躬身实践,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奔问题,躬身向群众和实践求教,在基层和人民中听真话、察真情,真取经、取真经。20世纪60年代,为了战胜兰考“三害”,焦裕禄不顾自己身患慢性肝病,坚持亲自参加一线调研。许多同志担心他的病情,劝他听取专门汇报就行了,他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尝”和“让别人尝”截然不同。亲口尝出来的是“真滋味”,让别人尝出来的“没味道”;亲口尝出来的是“过硬作风”,让别人尝出来的是“官衙作风”。

要在“多咀嚼”。吃梨子不能囫囵吞枣,要一口一口吃,细嚼慢咽才能品出真滋味。调查研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学校察实情,不可能一览无余,通常要经历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由现象到本质逐渐深入的过程;对一些长期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作原因分析时,也很难一刀就切中要害,一次性剖析到根源,通常要经过由点到面、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解剖麻雀的过程。现实中,对问题的整改落实,时常出现整改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现象,因此,对问题整改亦要懂得“多咀嚼”,力争坚决整改到位、尽快整改到位、彻底整改到位,把难题一个一个解决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贵在“回味长”。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特别是实地调研,是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方法。有的年轻干部认为,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当今的调查研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千家万户,才能了解实情,通过手机、电脑也可以发放千千万万份调查问卷,可以轻松做到知晓天下事。然而,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加速迭代,“键对键”终究无以替代干部与群众“面对面”的真诚。虽然,通过“键对键”也能尝到“梨子的滋味”,但与通过实地“面对面”品尝“梨子的滋味”相比,少了许多回味。调查研究不仅要察实情“品梨味”,更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而“增回味”,回味越长,调查研究的实效就越好。


编辑:池莲莲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