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专栏|织梦者之旅
寻访何其芳的《梦中道路》
作者:张春燕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19 14:03:59这是一个用敏锐、细腻的诗心和纯粹柔和的文字来织梦的人。这个织梦者,用纤细的心灵之锦,巧妙的编织技艺,织成关于青春的幻梦与迷惘,关于家乡的怀想与感伤,关于道路的探寻与构想的文字。后世人将其辑成《梦中道路》,呈现给读者一条清晰的道路——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何其芳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历程。
打开这本书,关于梦的描述随处可见。皎白月光下的少年梦,幽静校园里的学子梦,长长深夜里的思乡梦,国事衰微时的崛起梦......一篇篇品下去,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才情卓越、浪漫善感的学生,在特殊时代的苦闷与彷徨、沉沦与挣扎,以及试图采摘到可以改变心境、改变命运的梦之云霓的各种姿态,各种情状。
《炉边夜话》中,“出去寻找他们的运气”的三个少年身上,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三种人生境界的理解,对三种遭遇、三种命运的遐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体生命在宏大背景下的渺小与落寞,以及终是无法走出心灵拘所,无法摆脱个人宿命的淡淡忧伤......
捧读此书,尤其是《给艾青先生的一封信》,可以感受到,何其芳的心路历程和艺术人生,大致有这样几个时期:一是幻想时期。少年的青涩与纯真,五彩梦的美丽与轻盈,对于爱情、对于前路的向往与追寻。其代表性作品有《画梦录》《黄昏》《魔术草》等。二是苦闷时期。青春的失落与迷惘,苦苦求索中遭遇的各种挫折,爱情与理想求而不得的感伤。其代表性作品有《雨前》《街》《弦》等。第三个时期他没有用两个字归纳,但从他文中,读者可以知道,正当他无奈沮丧于无法摘取的梦想之树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他走出象牙塔,放下闲愁哀怨,以笔为武器,以各种宣传媒体或社会活动现场为阵地,做着自己愿意付出智慧与热忱去从事的工作。从为个人情感、个人命运的哀伤幽怨,转向了有激情、有斗志、有理性的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实践,个体的小梦最终融入了民族的大梦。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理解为觉醒时期。其代表性作品有《我歌唱延安》《一个平常的故事》等。
品读这些文章,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觉是:这里面分明跳动着一颗诗心。作为一个以写诗步入文坛,以诗的强大影响力得到读者关注的散文作家,诗人的思维方式,遣词炼字手法,诗的想象、梦幻和鲜明的形象性,诗的跳跃、凝练与高度的概括性,诗的抒情性与节奏感,都在这部散文集中得到了体现。文章总是以凝练的语言开头,表述新奇,形象生动。如《黄昏》一文的前两句,“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又如《独语》那独具匠心的开头:“设想漫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还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在其《〈还乡杂记〉代序》中,何其芳自述:“我企图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有时叙述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
这种写法,这种情调,跟他的《月下》《圆月夜》《赠人》《再赠》等诗作,有着很大的相似与相契。
到延安后,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何其芳对自己的创作道路多有总结思考,他尝试通过更加浅显、平易的表现形式,来反映和讴歌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其《我歌唱延安》《写诗的经过》等作品,就是这种尝试的成果。
何其芳的梦之旅,也是那个时期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曲折旅途。作为后世人,没有谁可以去模仿与复制,唯有对那个特殊的大背景,那背景下活动变化的人和事,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
每每谈及自己的家乡,何其芳多的是对家乡风物的遥想与怀念,期盼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婉曲心愿。读者在收入本书的《树荫下的默想》《县城风光》,以及见于其他集子的《夜过万县》《太白岩》《忆昔》《我的乡土》等诗文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愫。
一个织梦者,注定有着独特的方式,感知多样生命、世事风云,注定有着不一样的情绪体验和诗意思考。读何其芳的作品,尤其是这本《梦中道路》,就是驾着时光飞船,在织梦者之旅中穿行。让梦的斑斓色彩,拂了满身、满心。
1931年,19岁的何其芳倾诉:“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后世的人们,一直在如梦的歌声里,怀念这位多梦、多情又多才的诗人、作家、评论家。
今天的平湖万州,增添了太多当年的织梦者尚未见到的胜景,有着他那个时代的想象力所不能及的迷人魅力。就让如梦的歌声载着他的意志,用敏锐的双眼、善感的心灵和绮丽的想象,织出万州更丰富美好的风景。
编辑:卢韵竹 王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