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波专栏|布谷,布谷
作者:曾海波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23 16:18:59清晨,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布谷——布谷——”,那是布谷鸟在鸣叫。它的翅膀和尾巴通常呈浅黑色,腹部呈灰白色,体型与鸽子差不多大小。布谷鸟舒展变化着身姿,春心荡漾而摇曳生情。每当它“巡回演出”时,表明农村已到了割麦栽秧的时节。
宋代诗人陆游在《嘲布谷》中写道:“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宋代诗人蔡襄在《稼村诗帖》中赞道:“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 清代诗人姚鼐在《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中也称赞道:“布谷飞飞劝早耕, 春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描写了布谷鸟催耕的场景,可见布谷鸟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程度。
布谷鸟又叫大杜鹃、三声杜鹃或四声杜鹃,在杜鹃花盛开时最为活跃,乡亲们称它为“报春鸟”“吉祥鸟”“幸福鸟”。
“布谷叫三声,遍地赶牛声。”布谷鸟不只是报幕员,也是捕虫高手。乡亲们说:“布谷鸟勤快呢,可就是怕见人,总是躲在秧田里。有它们在田里帮着干活,少了人们许多烦恼。”
布谷鸟在乡亲们心中具有传奇色彩,认为能够预知当年农业收成的优劣。那些有经验的乡亲,每年都会观察布谷鸟的行为举止:如果它们一边鸣叫一边左右摇动尾巴,就说明今年是个丰收年;如果尾巴上下摆动,就说明今年收成可能不行。
听!又一阵圆润清亮而有节奏的叫声传来,听起来好像是这些话——“阿公阿婆,赶快干活!”“蚕豆做窝,割麦插棵!”“割麦割谷,割谷插禾!”布谷鸟飞来的时候,蚕豆枝叶婆娑,紫色的花已然开过,水绿的蚕豆叶子下面结出许多肥厚饱满的蚕豆荚,布谷鸟在蚕豆地里可以借此栖息。乡亲们既要收获蚕豆,收割小麦,又要栽插稻秧,而布谷鸟作为“农林卫士”,它的反复鸣叫是在善意地提醒人们:手头再忙,也不能耽误农事。
虽然布谷鸟的叫声名列前茅,也不及麻雀和黄鹂的絮叨,它个性孤独,独来独往,繁殖期间才不由自主地鸣叫,每分钟啼叫20余次,有时晚上也边飞边叫。布谷鸟飞出山林,飞向田野,栖息到山脚下的田埂上或某棵树的枝头,它日夜不断地抛头露面,无须枝叶护体。
有个典故叫“杜宇化鹃”。说的是战国时期,蜀王杜宇不愿降秦,以万余人挡之,杜宇勤勉尽职,每到春播时节便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后来,他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化作一只杜鹃鸟,直到嘴里流出殷红的血,化成漫山遍野的红杜鹃。
但是,布谷鸟对情感却很淡漠,无舐犊之情。布谷鸟在繁殖期内,将卵产在体格弱势的麻雀、伯劳、灰喜鹊、大苇莺等鸟类的巢中。这些鸟类只看卵的数量,不分辨卵的外观。布谷鸟一生不筑巢,雌雄鸟交配结束后,将其他鸟妈妈的卵和后代或啄死或丢弃,再将自己的卵放在巢中,让这些鸟妈妈哺养。布谷鸟的这种劣根性,缘于它没有固定的配偶,不会停留在固定的巢穴里面栖息、产卵,而做下此类“鸠占鹊巢”的事。
看待事物都是要一分为二的。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世界,大多数都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也有像布谷鸟这样情感冷漠的少类,但也只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是非常残酷的,它是鸟类的一种天性使然。也正是因为这种竞争,提高了自身及后代强壮的概率,禽鸟界才有如此清丽婉转的歌喉,而布谷鸟的歌唱则成了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我常常看着布谷鸟疾飞,或优哉游哉地啼叫,有时忘乎所以地学着喊几声,感到很惬意。善意的人们啊,你如果联想到布谷鸟的“恶习”,还会亲近它们、善待它们吗?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