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熊刚专栏丨儿时回忆⑥太白岩 ,万州的“文山”

作者:熊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25 15:41:32

“西山迎爽气,霁景夕阳殷。散绮收前壑,余霞浸一湾。”太白岩,又名西山、西岩,坐落西郊,面临长江,雄险奇幽,巍峨屹立,全长3公里,最高处海拔405米,魏晋时期已成蜀中名山。自晋代以来,太白岩便是儒释道三教圣地,其兴盛的宗教活动、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积淀,被列为万州胜景。历史上万州“古八景”在太白岩就有“西山夕照”“白岩仙迹”两景。千百年来,太白岩一直为名人文士所吟咏,有万州文山之美称。

汪昌隆/摄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块院坝,我常常在院坝里越过城区高低错落的楼宇遥望太白岩,太白岩悬崖峭壁间绿意层叠, 如一列天然画屏拱卫城区。高中时期,我就读的万二中在太白岩脚下,每天穿行在闹声渐去、烦躁消散的青羊宫和流杯池一带,对太白岩的人文气息多了一些了解。大学阶段,每每回到万州,在客轮徐徐进港中,眺望晚霞映照下的天际线,万州城山环水绕,太白岩总是绝崖突兀地吸引着我们游子归来的目光。

熊刚/摄

我第一次登顶太白岩是高中一年级的暑假,在哥哥们的鼓动和带领下,我们从万州军分区后面,沿着一条蜿蜒小道来到山脚下。上山梯道凸凹不平,直上直下,陡如悬丝。梯道左边是陡峭的山壁,右边是临空的悬崖,沿途灌木丛生,奇石嶙峋。爬到山腰,一坡狭窄的45度斜梯栈道,尤为惊险,梯步与梯步之间的空隙可以看见脚底沟壑。攀爬至岩石凹槽形成的天然洞窟——蛮子洞,我们喘着粗气稍作休息,再爬过几个转角的陡壁小径,终于汗流浃背登上山顶。

熊刚/摄

站立太白岩山顶,放眼俯瞰,心旷神怡。群山环抱的万州城,一条长江如玉带穿城而过。身后山峦起伏,风景绮丽,草木苍翠,田垄阡陌,一时间小小年纪心中荡漾起思古之幽情,赏江山之秀美的豪迈。 当年,我们爬太白岩,能够在山顶乡野采摘一些野小蒜和折耳根带回家,那是一种难以忘怀的意外喜悦。对于我来说,更大的好奇和满足还在于看一看太白岩山顶的世界。很多年以后,我才对太白岩的历史纵深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太白岩,才能了解古万州;读懂太白岩,才能读懂万州城。

汪昌隆/摄

说到太白岩,就要从太白岩上的绝尘龛说起。绝尘龛相传建于晋武帝时,倚岩建龛,为东晋卓庵道人修道之地,其基穴至今尚存。从宋代起就有唐代诗人李白出三峡曾在绝尘龛读书、吟诗的传说。一日,李白与友人下棋,一只金凤口衔金酒壶,乘着绚丽的晚霞,从天边径直飞落在李白的棋盘旁。在众人惊诧之时,李白却神态自若,一手执棋子,一手举酒壶,仰头一饮而尽,而后捋着胡须,仰天大笑,把酒壶向空中一抛,便骑着金凤杳然而去。从此留下“谪仙笑乘金凤去,大醉西岩一局棋”的千古佳话。至此,西山得名“太白岩”。

汪昌隆/摄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登临太白岩,追忆同为诗人的李白,写下《西岩》一诗:“凭阑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细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里乱鸣蜩。”诗中“骑鲸客”便是李白的自喻。明万历年间,四川按察使曹学佺来万,在他的倡导下,知县方登在西山建太白祠,塑李白像祀之,曹学佺撰写《万县西山太白祠堂记》。清光绪年间,岩下又建起白岩书院。

汪昌隆/摄

历代过往万州的文人墨客、名人雅士、达官显贵游历太白岩,无不登临吟诵,在太白岩留下众多题记,分布在长460米,宽30米的崖壁上。这些自东晋至民国的石刻遗存,书体以楷为主,涵盖草、篆、隶、行诸种书体。至今仍保存有东晋至民国石刻50幅,其中明代及以前石刻3幅,清代石刻31幅,民国石刻13幅,年代不详的石刻3幅。

汪昌隆/摄

“绝尘龛”题刻为太白岩现存最早的题刻,为晋孝武帝时期石刻。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载:“绝尘龛三字在西山石壁,字体清劲,类晋宋间人书。”刻于半山岩壁之上尺幅最大的石刻“太白岩”三字,是太白岩住持刘圆炤于光绪元年(1875年)重新募捐刊修。登临太白公园,山门石刻对联为清代四川提学使何绍基撰写,门上方横联为“第一山”。左右联为“漫天宿雾万泉恢复风墙动”“一轮冰霜群山齐失白岩高。”历经百年风雨冲刷,依然笔力遒劲。

汪昌隆/摄

进入寨门,人们就进入了一个石刻书法的世界。“统束馀山”四字为宋代所刻,因年代久远,“统”字已剥落,从尚存的其余三字看,端严而修长,笔画挺拔而细瘦,颇似黄庭坚书法风格。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竹岩亭题记”碑,是一块趣味横生的“神智体”诗碑。相传源于宋代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字形异常,以意写图,令人自悟。碑文为“竹岩亭开夜事有来”,八个字形态各异,“竹”字小,“岩”字横卧,“亭”字中间口字缺两横,“开”字只有左半部,“夜”字竖笔较长,“事”字缺上一横,“有”字向左斜45度,“来”字缺下部撇捺。碑文可释为:“小竹横岩栽,空亭门半开,夜长无一事,偏有一人来。

巨幅“鹅”字摩崖石刻,渝州人张东岩书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心正”是清代万州名医王锡鑫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作品。“心正”一词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王锡鑫一生秉承本善之心,广行慈举的事迹在万州大地广为传颂。

汪昌隆/摄

中国民盟创始人之一的鲜英,1922年在太白岩留下“坐观泉涌”题刻。楷书直写,笔力浑厚的“万州第一山”题刻,刻于1935年,出自孙元良之手。孙元良曾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等职,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独山阻击战等战役。“极目长空铁鸟飞,雁行似阵入云霏。一阵警报惊相告,万户千门竞掩扉。轧轧机声弹雨稠,横飞血肉痛长留。珍重神明黄帝胄,世世无忘复国仇。”“为日机空袭万州”题刻,系抗战将领徐恩平1941年所作。题刻真实记录了当年日寇对万州的轰炸,展现了万州人民不惧外患,同仇敌忾的崇高民族气节。

汪昌隆/摄

太白岩石刻群因其涵盖宗教、游历和家国情怀等丰富内涵而闻名于世,又因其反映了万州乃至三峡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石刻群于1999年和2009年,先后被评为区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昌隆/摄

郭沫若1961年9月14日乘船夜泊万州,题诗《宿万县》,“乘风朝发古渝州,夕宿瞿塘峡上游。浩气混茫江似血,崇山磅礴月如钩。航标灯影联波面,渔户炊烟起渡头。李白书堂何处是?红旗插上万城楼。”表达了对唐代诗人李白的追忆之情。 何其芳一生热爱故乡,在《太白岩》《夜过万县》等诗中,不惜笔墨,咏赞故乡的太白岩。1977年3月12日,在《太白岩》之一中写道:“万州方志有瑕疵,不载才人郑谷诗,葱郁山青环闹市,飘零李白骋高词。叹无脚力追前迹,空与成言待后期。如辟谪仙游览苑,草堂那可比雄奇。”何其芳对太白岩建设以李白为主题的文化公园表现出热忱期待。1997年9月,何其芳的部分骨灰回到万州,何其芳墓园在太白岩落成。

谢长白/摄

太白岩因李白而得名,李白因太白岩而成为万州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今天的万州仍然保留着与李白相关的太白路、白岩路、双白路、诗仙路、白岩书院等地名和太白街道、太白宾馆、太白岩小学等单位名,诗仙太白酒这一冠以太白之名的本地产品更是声名远播。1986年,太白岩半山之上建成太白公园。2009年开始建设的太白岩山顶公园,亭阁长廊跌水潺潺,名木花卉各自成阵,太白岩山顶成了万州人的屋顶花园。

熊刚/摄

“路入巴东何处好,万州郭外最清奇。”从文人墨客的辞章中走来的太白岩,已成为寻常百姓登高览胜、休闲健身、朝夕亲近的场所。穿过历史时空,跨越沧桑岁月,在万州人心中,太白岩早已不是那壁立横亘、卓然独峻的赫赫巨岩,而是人文精神地标的太白岩,诗与远方的太白岩。   

编辑:李微希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