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做好“调查研究”四字文章
作者:孙祥淞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25 16:58:02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调查研究要逐字做文章,把发现问题作为“调”的起点、梳理问题作为“查”的支点、剖析问题作为“研”的落点、化解问题作为“究”的终点,以调研开路、靠调研破题,不断打开干事创业新局面。
“调”要建立“资料库”,做到“万家忧乐在心头”。掌握全面翔实的资料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第一步,是深刻剖析问题、精准提出对策的前提和基础。要明确“调”的内容,紧扣中办发文明确的12个方面调研内容,结合本职工作,或瞄准当下“老大难”“中梗阻”破题攻坚,或面向未来研究新问题新矛盾,按照步骤制定调研计划,明确调研涉及的人、事、地、物等因素。要覆盖“调”的范围,紧扣调研主题,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铺开调研工作,尽可能覆盖涉及的地区、行业、层级、群体等,确保调研样本具有代表性,避免以偏概全、盲人摸象。要丰富“调”的形式,围绕调研内容上山问樵、下水问渔,灵活采取拉家常、院坝会、上门访、发邮件等线上线下结合、传统现代兼具的调研形式,分类分组分层做好数据统计,把群众的声音记在心头。
“查”要看清“是什么”,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调查研究是为破题而来,也应直奔问题而去,必须用“火眼金睛”让顽瘴痼疾无处遁形。要身入心至“查”,坚持“四不两直”,放下架子迈开步子,甘当小学生扑下身子,既让身体走在调研一线,做到脚上有泥,又要走进群众心里,做到眼中有爱,始终和群众手拉手讲真话、心连心谈真情。要两眼向下“查”,聚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一线民生实事,紧盯群众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声”“呼声”,找准“急难愁盼”痛点、难点。要拨云见雾“查”,关掉汇报“滤镜”、材料“美颜”功能,多看“自然风景”,少看“人造景观”;当好“侦探”,善于从“小动作”“微表情”中识别“难言之隐”,推动由此及彼看整体,由表及里看本质。
“研”要深挖“为什么”,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只有保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才能顺藤摸瓜、找准病灶,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研究透彻。“研”要联通审视,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将问题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思考,站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政治高度分析。“研”要精准解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深刻分析问题动因、发酵过程、结果走向,准确识别问题发展“催化剂”“减速带”“阻碍卡”,在抽丝剥茧、层层归因中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研”要掌握方法,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善于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法分析问题,聚焦事实和主题深入开展探讨和研磨,全面准确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认识矛盾。
“究”要聚焦“怎么办”,做到“胸中自有百万兵”。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最终在于真正解决问题,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举措。要“究”在靶向施策,突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制宜,摆脱路径依赖,克服因循守旧,活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制定符合实际、可行性强、经得起检验的对策,确保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究”在举一反三,密切关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新趋势,重点看相似行业、领域是否存在同类型的问题,探索解决之法,推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要“究”在立竿见影,对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马上就办,及时检验对策“疗效”;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模拟场景,组织问题化解演练,确保方案对策具有实战性、效果可视化。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编辑: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