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专栏|身边的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作者:刘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29 14:49:52作者简介:刘放,江苏省作协会员,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有小说集、长篇散文、旅游文化读物多种,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和新闻奖若干。
苏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只有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明清风流吗?只有书画、昆曲、园林、文学、刺绣、名茶才是城市的名片吗?当然不是。最近推出的《我们身边的红色故事》,给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苏州的红色资源之丰厚,之温润,之风华卓然,之引人入胜,都是独具一格的,与传统印象中的姑苏古城黑白两色的“粉墙黛瓦”,完全可以平起平坐,相得益彰。读了这本书,能让人明白,在东方文明古国的觉醒时代,在伟大的抗日救亡洪流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苏州这座古城均立下不朽功勋,可谓人杰地灵。读这本针对性很强的少年读物,能使广大少年读者增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让年轻的一代像他们的先辈那样,追求光明,追求卓越。
红色血脉在苏州的传承,无疑得益于苏州独有的文化背景。在本书第一篇《〈新青年〉唤醒一代代“新青年”》中,我不但再一次重温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的求索身影,还得知这本刊物在苏州传播时,苏州就有一个以“做一个像人的人,做像人做的事”为宗旨的“人社”。说实话,看到这里,心头滚过一股热浪。这本是一句极普通的话,没有丝毫的高调,但正因为其朴素而真实,又因为其真实而入心。百年前的苏州文化人,他们不算高调的宣言,透出的是务实的秉性,脚踏实地的定力。那时,在一所名为潘儒的小学里,就建有工人夜校,并且工人夜校迅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苏州人是爱学习的,爱学习的苏州人对文明和向上,有一种本能的认可,流淌在血液里的趋同。有这样一片酥松肥沃的土壤,红色种子一降临,自然就落地发芽,生根抽条,迎风茁壮,终至开花结果。
在随后的故事中,如朱杏南烈士的故事,就写得非常生动,感人至深。这个长袍马褂的大户人家掌门少爷,绝不是那种让人厌恶鄙视的纨绔子弟,他仗义疏财不说,而且勇敢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唤醒和组织乡亲们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敌人的监牢中,他受尽各种酷刑,被摧残得面目全非,但初心不变,大义凛然,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他那件沾满青春热血的马褂,至今珍藏在苏州革命博物馆中。从书中照片可以看到,这件马褂是金绿暗花纹的锦缎面料,但因为沾满了烈士的鲜血,在读者眼底心中,也就形同开满鲜花的原野。
通过全书的阅读,不难发现像朱杏南这样的烈士,我们脚下这块热土上还有不少。相城区阳澄湖消泾村的沈菊英母子,苏州阊门外中华体专的汪伯乐,苏州乐益女中的叶天底、许金元,吴江的张应春等等,都是这样铁骨铮铮的英雄,他们为了幸福的今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阅读之中,抬头望望眼前的天空,环顾周围的世界,能产生崇高的心境和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本书在挖掘资料和编排章节上,颇具匠心。
首先是在挖掘资料上。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源头寻觅,顺流而下,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和平建设时期的红色科学家和基层领导、优秀企业家。不但有慷慨赴死的烈士,而且将两弹元勋王淦昌、程开甲也收录了进来,带领村民奔富路的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中国光电线缆行业的排头兵崔根良,也进入了编者视野。他们之间的确是一脉相承的。一根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红线,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精英汇聚在一起,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看齐。
其次是章节编排。同为红色故事,但故事的来源和观看的角度不一样,便运用了一种数学上“合并同类项”的归纳法,排列成了“馆藏的红色记忆”“校园里的红色传承”和“身边的红色宝贝”三大板块,这样的排列法,便于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既互为联系又独立成章,条理清晰,值得点赞。
第三是每章的体例。编者别具匠心地在每个故事的一开始,引用一段“学习金句”,这很有点论文中的“关键词”意味。随后,是“红色历史”,交代时代背景。有了这个背景,“红色故事”就不显突兀地顺利出场,读者容易进入故事,形成“沉浸式”体验。故事落幕,还有“红色启迪”,让苏州当地的某小学的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和感悟。
读书的过程是学,读了故事又能见到同龄人的观点(思),进而引出自己之思,这样的阅读才是愉快而收效明显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完全可以顺势类推,相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少年智则城智,少年富则城富,少年强则城强。同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少年智则家智,少年富则家富,少年强则家强。给我们的少年读者补补钙吧,让他们眼睛明亮地看待我们身边的城市吧,让他们做有情怀有热血的孩子吧。《我们身边的红色故事》的确是一本值得向孩子们推荐的好书!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