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丁力专栏|“嗜学”点亮的人生——《送东阳马生序》品读
作者:周丁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4-29 15:17:37《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一篇为历代读书人广为传诵的、与读书求学有关的励志名篇,是作为翰林院学士的宋濂,为他的同乡、浙江东阳的一位姓马的学生而写,出自《宋学士文集》。
在文中,宋濂以简朴的文字追叙了自己早年求学的坚定志向、勤苦及收获。行文如谈家常,口吻平和,极为亲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读书求学是否能够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专心好学。文章写得词情恳切,气韵充沛。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古人常用的具有临别赠言性质的赠序。从内容上看,则生动地呈现出一种由“嗜学”点亮的人生。
由此,笔者联想到众多中国古代优秀的读书人,虽然身陷贫困却一心刻苦向学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给后人留下的许多动人的典故,比如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匡衡家贫而刻苦读书,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比如囊萤夜读——说的是晋朝人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在夏天的夜晚,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的故事。而这篇《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人生写照,也呈现了一种与古代身陷贫困的优秀读书人有关的、带一定普遍性的人生状态。与那些有关典故比较起来,《送东阳马生序》对古代读书人在贫困中刻苦读书求学历程的讲述,则更为细腻,更为真挚可信,更为生动感人。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值得称道的特点是“文眼”炯然,照亮全篇。所谓“文眼”是指文章中关键性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个关键词,也可以称之为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或者文章内容的生发点、交融点,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读者在阅读时,如果能发现“文眼”,借助“文眼”透射出来的光芒,就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洞悉全篇的内涵。
那么《送东阳马生序》的“文眼”是什么呢?文章开头就说“余家贫嗜学”。笔者认为,句中的“嗜学”(酷爱学习)是全篇的关键词,即全篇的“文眼”。在文章中,作者自己早年的求学经历和求学感悟都以此为基础逐渐展开,然后逐渐收拢,形成一种互为表里的因果关系。于是,这点亮全篇的“文眼”,也点亮了一种人生。
因为酷爱读书学习,作者才能在家庭极度贫困的情况下执着于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虽然家庭贫寒,但即使借,即使抄,也要读书求学。这种对书籍与学问的酷爱正是作者读书学习并获得进益的强大推动力。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即使在隆冬季节,砚池里的墨汁结了冰,手指也冻僵了,仍然坚持读书抄书。
为了能够不断地借到别人的书来阅读与抄写,他借书、还书的态度极为诚恳,甚至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个“走(实为跑)”字,将作者那种唯恐失约的心态勾画得极为传神。凡此种种,如果没有一个“嗜”作为支撑,是很难做到的。
作者因为“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由此可见,作者嗜学求知之心,十分执着。他在求师过程中,尽管老师架子大,对学生没有一个好脸色,他仍然能“立侍左右”“俯身侧耳以请”。恭敬地站在教师旁边,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聆听老师的教诲。
遇到老师的训斥,并不松懈放弃,也不灰心丧气,而是“色愈恭,礼愈至”,对老师神态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老师心情转好,又上前请教。试问,不是对读书求学热爱到极点的人,谁能做到?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那种对读书求学的酷爱,支撑着作者在求学的途中以过人的坚韧,义无反顾地行走着。虽然衣衫单薄,却心甘情愿冒着严冬的“烈风”,穿行于“大雪深数尺”的“深山巨谷中”,以至于“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虽然几乎冻死,读书求学之心依然坚定;另外,即使每日只能吃上两餐粗茶淡饭,也无法阻断其读书求学的执着。
更为可贵的是,读书求学,造就了他优良的心态:他身穿破旧的衣服,却从容地置身在那些“被绮绣,戴朱缨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的貌似“神人”的公子哥之间,而“略无慕艳意”。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读书求学的快乐,哪里还会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呢?这是作者“嗜学”的绝好心理写照。心无旁骛,怡然于读书求学之中,悠然会心于书本之中,这正是读书求学的最高境界呵。
在现身说法,并历数了当时的一些富有的读书人所拥有的优越读书条件之后,作者总结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岂他人之过哉?”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是不精通,德行还是不成器,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专一,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因此,在学业上专心与否,“嗜”与不“嗜”,是能否学有所成的关键。教育家孔子说,在学习上,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嗜”者“好”也。作者在文章中围绕着“嗜学”所展现的内容,形象地呼应了孔子的这种观点。
最后作者赞许“马生”“于学甚劳”,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勤奋于学的勉励之情,也隐隐揭示出“甚劳”与“嗜”的差别,为全篇作结。通观全篇,“嗜学”既是全文的出发点,也是全文的归宿。“嗜学”一词点亮这篇千古名文,也在读者眼前点亮了一种美好的人生状态与精神追求,令人于思绪聚散之中,心生敬佩之情。
编辑:陈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