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专栏|喜君犹自手抄书
作者:任静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5-06 21:29:03抄书是另一种阅读。
抄书是古人读书的基本方式之一。常言道,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在古代,名人抄书的事屡见不鲜。中国文坛史上就流传有苏轼三抄《汉书》的故事。据说有一名士前去拜访苏轼,通报姓名已久,苏轼才姗姗出来,原来他之前正埋头于抄《汉书》。名士很不解,凭先生的天才,开卷一阅,过目不忘,何必抄书呢?苏轼说:“我读《汉书》,一共手抄三遍。开初,我手抄后再熟诵每段。等到背熟了,我只抄每段的前面三个字作为题目,再背诵下去,以考查自己的记忆能力。在第二次手抄熟诵这段后,我只抄前面两个字为题。到如今,我只抄这段的前面一个字为题,就能背诵如流。”名士心存疑虑,请求看看所抄写的内容,言外之意要考考苏轼。苏轼欣然叫仆人拿出他的几本手抄《汉书》,名士挑了洋洋数百言的一个段落,让他背诵。苏轼倒背如流,无一字差错。名士不禁慨叹道:“先生真谪仙才也。”
无独有偶,明代文学家张溥长年累月地抄书,手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据《明史》记载,他“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因此,他把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我的偶像鲁迅先生从15岁起就开始抄书,起初抄录《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录《唐诗叩弹集》《唐代丛书》等书。鲁迅抄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30多岁。最感人的是相声大师侯宝林抄书。他为了买到一部明代笑话集《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却未如愿。后来,听人说北京图书馆存有这部书,于是他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冒着狂风大雪,一连跑到图书馆抄了18天书,10万字的《谑浪》,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古人抄书是常态,就是现代社会也经常能听闻某君手抄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大部头,手抄一遍难能可贵,令人由衷地敬佩。或许对一些人而言,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遍《红楼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手抄一遍呢?
谁能想象得到,在我身边就出现了这样一位令人感佩的抄书人,他就是榆林佳县籍老乡——爱抄书的刘飞。他不抄名著,只手抄身边作家文友的文章。
2022年8月,我的公众号“静园听风”收到一篇题为《抄写工作缓解我脑梗》的读者来稿。读此文,方知作者刘飞已度过了整整三年的抄书经历,这也是他对自己三年来抄写工作的一个总结。他喜悦地说,历时三年的抄写工作圆满结束,抄书带来的最大成果就是缓解了他的脑梗!
2008年秋季,刘飞被米脂县医院确诊为患脑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三高”病人。当时的状况的确很糟糕,他整天精神昏昏沉沉、讲话口齿不清,而且一度说不出话来。为了能使说话清楚点,他开始慢慢朗诵报刊上的一些文章。直至2019年的一天,刘飞在《榆林日报》上看到沈明志老师的纪念岳母的散文,被深深感动了,就想着把它抄下来。后来,刘飞又经米脂县民俗学者田文亮老师引导,开始抄录文章。为此,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抄录规划,并开始大量结交米脂文化界人士,同时多方搜集他们的文集,认真阅读并抄录。再后来,刘飞又结识了《银州诗苑》的主编,至此他不仅抄录散文,也抄录诗歌,为进入文学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21年3月,刘飞通过微信结识了我,关注了我主编的“静园听风”公众号。他极其喜欢我的文风,抄录了我的大量散文、诗歌。刘飞真诚地写道:“抄写《月光下的格桑花》和《秋日暖阳》,我与任静老师共同分享了格桑花在月光下的温柔和美丽,同时感受到了秋日暖阳的芬芳!抄录任静老师的《慢品人间烟火》一文,我在细腻温婉的文字里,与任静老师一起分享人间烟火的酸甜苦乐……三年来,我共计抄录任静老师诗文300余篇,我坚信:在任静老师作品的耳濡目染下,我一定能够写出最满意的作品来。”在抄录我的散文《恩师贺才旺》时,刘飞不禁联想到自己大半生里遇到的三位代课老师,于是他洋洋洒洒地在文中分别记述了三位令他深深爱戴的老师的故事。
刘飞的抄写工作如今已有三年多,抄录各类文章和诗歌达2000余篇。如此浩大的抄写工作颇费笔墨,三年多来,他总共购买了34盒中性笔,每盒12支,粗略一算,共计磨秃了408支中性笔;抄录所用八开本笔记本,一共写完了19本,共计3000多页。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抄读的好处是加深记忆,增强理解。抄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消化知识的过程,对所读内容理解越透彻,体会越深刻,则记忆越牢固。抄书使刘飞对文学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通过抄录,他的思路渐渐开阔,并且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而对于刘飞来说,抄书最大的获益,就是旁人看不出他是一位“三高”病人。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而对于刘飞来说,一日不抄书,便不得安宁。他深信作家孙犁的话:“读书读到自己特别喜爱的地方,就把它抄录下来。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抄书不仅能缓解脑梗,也能怡情养性,延年益寿。如今社会信息量爆炸,多元的选择、光怪陆离的诱惑,使许多人心浮气躁得找不到北,宁可沉醉于各种快餐视频中,也不能静下心来读书。而抄书特别有助于精神专注,对记忆所阅读的内容十分有帮助,有时抄一遍就会过目不忘。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沉浸于抄书乐趣的人,久而久之会变得心境淡泊,心态平和。
刘飞深感他的抄录工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就是说距离亲身写作尚有一段客观的距离。但他必须经历由“抄”到“写”的转型,这是刘飞给自己制定的将来主要创作方向。他充满希望地说:“我期待着属于我自己的春天!”
(作者系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
编辑:郭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