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专栏|青甘行①去青海
作者:李立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5-08 14:37:5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追寻的求知方式。作为生活在现代的读书人,人生中也应该有几次远游,去填补千疮百孔的人生。
“五一”小长假,来得恰逢其时。无论如何,都不该错过。
与渝峰相约,去渝东南。然而,三年时间,没有离过山城。“重庆都玩腻了!”希西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行程。远在天边的青海,迅速补位。
对于家人而言,似乎越远,相聚的时间越长。太近,反而随时可能结束旅行。就像我们跑步,先跑出去5公里,往返就是10公里,非常可观。如果是400米绕圈圈,随时可能结束。
商量好目的地,就投入到节前的忙碌中。越是过节,越是忙碌,几乎已经是常态。订票、订车、订房的事,通通交给了左左。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一”的火爆超出了预期。当三家人确定下来时间,票已经仅剩几张。左左拼命去抢,出来的却是无座。
我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候补上。与此同时,也做好了站着去青海的准备。9个多小时,用站立的虔诚,一步一步把自己从过往中抽离,然后丢进完全陌生的异域,与另一个跌跌撞撞的自己,相逢。
青松从网上购买了小胶凳,希西准备带上野餐垫,我们也准备带两个小马扎。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假期到来。
那一周,无比漫长,因为有6天。孩子从知道出行的半个月起,每一天,都会眼巴巴地问我,“多久拿旅行箱啊?”女儿5岁半,这是她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内心无比期待。她也是这次旅行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面临的挑战也最大。
毕竟,去青海,高海拔、高寒、低温、缺氧。气温只有一度,比重庆最低气温还低。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一步从夏天到了冬天。
来不及想太多,“五一”就到了。漫长的9个小时挑战就要开始了。
曾经,求学路上,没少在火车上站过。有次从北京到郑州,绿皮火车,无座,人多到无立锥之地,很多人是翻车窗,连拉带推进来的。行李架上、座位下面,都是人。我挤在厕所门前,好不容易抢到一个放脚的地方,要想蹲下去都是奢望,手臂都无法伸开,就那样度过了漫漫长夜。旅行结束,脚都肿了。
如今,高铁时代,出行变得快捷。站票,竟成为久远的记忆。这一次重温,意味着与记忆劈面相逢,也意味着是时候让孩子们知道,吃苦是什么滋味了。
旅行一开始,把最难的事做了,把最大的苦吃了,接下来,不都是甜蜜的回忆、幸福的时光了吗?
列车上有几个空座,列车员告诉我们,票是卖出去了,至于人为什么没来,就不得而知了。起初,我们分析是没有赶上,后来才知道,起点站的票都被后站的人买光了。
希西在上车处铺上野餐垫,青松打开小马扎,我们的旅途就这样开始了。
野餐垫一打开,5个孩子都坐了上去。在火车上席地而坐,这是人生的头一遭。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玩伴。
一路上,大人们聊天,天南海北,东拉西扯,把天都聊尽了。孩子们则尽兴很多,看书、讲故事、背古诗、玩游戏,欢笑声不断,以至于列车长不得不几次过来提醒,“小声点!”
孩子的笑,多珍贵啊!成长,意味着脸上笑容的消失,意味着肩上担子的加重,意味着不得不做身不由己的事儿。
每次下车,希西都会提醒把垫子收起来。孩子们便排好队,口中念着倒计时,然后冲上站台,兴冲冲地与每一个站牌合影。
广元、南充、陇南、岷县、兰州,停一站,拍一张,从阳光走到月明。对于孩子们而言,这都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抵达的地方,虽然一无所知,仿佛一见钟情,把欢乐撒得满地都是。旅途的疲惫,竟也少了很多。
无论如何,9个小时还是足够漫长。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不得不在几个车厢间游走,以打发漫长而无聊的时光。车到兰州,有好心人上前,说自己买了到终点站的票,但提前下车,可以去坐。因此,当车过兰州,我们几乎都找到了座位。
旅途,相比于无边的风景,最美的还是人心。
编辑:石俊豪 熊冬梅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