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成专栏|岩居人家
作者:谭德成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5-16 11:27:59重庆市丰都县暨龙镇乌羊村有户岩居人家,近期成为网络关注的热点,我一直想去看看。
立夏刚过,一场久旱后的喜雨,给春夏交替的时节增添了几分惬意。晴朗舒爽的天气顿时萌生了出行的兴致,约上几个朋友,说走就走,了却一桩愿望。
从重庆主城出发,三个小时的车程,下午四点过到达。
一下车,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游龙峡谷的尽处,壁立千仞的屏障腰间,鬼斧神工留下的岩石洞穴,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对夫妇住在父亲的父亲留下的百年岩宅……
门前的山,有一条像回旋针似的蜿蜒之路延伸至山顶。门脚的槽沟像蚯蚓一样在杂草里蠕动,常年流淌着潺潺的河水。我们从门前的石阶一步一步登上了这座洞穴“庄园”,爬石壁、爬木梯,踩着吱吱嘎嘎的楼板,一口气参观了木结构的五层楼里的八个房间。储藏、住宿、火塘、晾晒、农具、家电,都设置了空间地盘外,顶部还有一条绝壁栈道和一个纳凉的山洞。屋内靠洞口采光,有些昏暗,但不潮湿,冬暖夏凉。
我们边走边看,最抢眼的是烟熏火燎后的腊货,一长串横挂在灶台上方;金灿灿的玉米粒堆积成小山包,没有归仓;一桌刚出锅的豆腐正散发着清香;铁锅里的土豆冒着热气,已煎成颗颗金黄,一见就有些忍不住口水,味蕾一下被催开。就像洞穴大门贴着的春联所表达的寓意一样,“山清水秀九州如画,物阜民康四季常春”。
天色渐渐暗下来,主人家忙前忙后做出了一桌山货土菜。我们背靠崖壁,面朝洞口,看着一堵墙似的挡住天空的青山,听风声的呼啸,听山鸟归巢的啼鸣,品着大山的味道,心儿不由自主地有些飘飘然了。
行走有点不便的女主人,快七十岁了,一身衣着干净整洁,坐在旁边朝我们笑出声来了。她说,这里好嘛,天远地远的人都来,有些来了还不想走哟。后来才知道,她也是来这里后留下来的,爱这个洞子,更爱这里的第三代男主人,不顾世俗偏见,与小近十岁的男主人再婚在一起,在洞穴里过着甜蜜日子。从她的话中得知家里的晚辈都出山打工去了,生活还过得不错。一有人问及她为什么不搬出去,她都回答,在乌羊坝有房子,而且很宽敞,政府也动员我下山。但是这里住习惯了,有地种,又清净,村里还专门修了水渠,很安逸!接着还“噗嗤”一下,说女婿前段时间在这里还开过农家乐,但是做菜技术不行,来的人都不在这里吃饭,最近当地干部正在找老板,和我们合伙开办农家乐!
一会儿,男主人回家了。第一眼,颠覆了我们之前的想象。原以为一定是白头发、长胡须、有些仙气的老人,可眼前的他身板硬朗,头脑灵活,稀疏的头发,古铜色的脸庞,一看就是个担得起的男子汉。他说,每天都没有闲着,有空就出去找事情做挣点钱,今天是凌晨三点钟起的床,骑车赶到南天湖山上挖竹笋,运气好,价格也好,挣了三百多块钱。不这样不行,他爷爷起的家,父亲几岁时来这里了,他必须用一辈子守好这个地方。
席间,他给我们讲了他一生难忘的一件事儿。那是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夜,从没有见过的一场暴雨,洞子的岩檐上,山洪一样的泥水瓢泼下来,洞穴里的木屋从头淋到脚,下楼出门的坝子像水塘,种的庄稼颗粒无收。雨停后,他两口子在黑夜中摸索着收拾到天开亮口。虽然日子有些艰苦,但是他和老伴从未动过离开这里的念头。
现在随着出山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好奇地来到这个有几分神秘的地方,面对绝壁里生存的岩居人家,体验和触摸原始传统的祖根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温度。岩居人家也不再是见人就躲起来了,而是走出洞穴相迎,端茶递水,主动介绍岩居历史和生活现状。门前石梯脚下的水渠分割出两片地,开垦成了若干个小菜园,山里能种的菜苗都种上了。女主人告诉我,若远道的客人来山里吃个便饭,小菜就用不着去老远的地方买了。
临走的时候,她还把我拉去看她在露天棚屋里用石条砌成的猪圈,里面顺顺地睡着七头猪,大的有一两百斤重,就这样肉也不用买了。她有些自豪地念叨,还有李树林、桃树林,花开的时候很好看,鸡和狗满地跑,到这里来的人都说这里像个什么桃花源……
夜渐深了,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车至山口时,我们停车回望,岩居人家那盏温暖的灯淹没在茫茫的山海里。
生活是自己的,自己喜欢就好。他们用顺其自然的态度,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不奢求,不抱怨。回来以后,岩居人家的画面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遂作词一首。
岩居人家
山座座,路弯弯
一只山鹰和云朵翩跹
岩居的人家哟
苦熬酸甜水滴石也穿
炊烟里的老两口儿
天天喊醒太阳起床去爬山
洞深深,情绵绵
百年穴居石头硬汉
几代人的族根哟
一脉插在子孙的心田
半空中的老两口儿
夜夜抱回月亮搁在枕头边
一壁千仞,神笔画卷
悬挂万年一洞天
关门拴云雨,开窗摸青山
一壶山茶老酒煮香人生清欢
编辑:石俊豪 熊冬梅 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