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施崇伟专栏|文徵明“带”我游拙政园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5-18 11:49:59

癸卯年正月初二,细雨霏霏。至姑苏古城,汇入涌向苏州名胜拙政园游人之洪流。

恍然间,似穿越回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也是正月初二。一个长衫男子头顶飘雪亦至拙政园来。他便是苏州名士文徵明,特地来给园主王献臣拜年。然后两人登拙政园的梦隐楼,相聚甚欢,一壶热酒从清晨喝到夜晚。微醺之际,兴之所至的文徵明欣然题写《新正二日冒雪访王敬止,登梦隐楼,留饮竟日》——

开门春雪满街头,短屐冲寒觅子猷。

逸兴未阑须见面,高情不浅更登楼。

银盘错落青丝菜,玉爵淋漓紫绮裘。

起舞不知天早暮,醉看琼阙上帘钩。

我尾随而至,侧耳倾听二人之爽朗笑谈。他们忆起了多年建园之由来——

明正德四年(1509年),辞官而归的王献臣想建一处佳园颐养余生,便购下元代大弘寺废址和道观弄宁真观废址。那是一座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破庙,但地居姑苏城中央,能于闹市中建成雅居,当为大隐矣!

但,园林如何建,并非王献臣所长。他便想到了好友文徵明:“兄弟,我刚买了一块风水宝地,麻烦你来当总设计师,为我建造一座园林好不好?”

官场不顺的王献臣与怀才不遇的文徵明,本是惺惺相惜。文徵明哪能推脱,便接过了拙政园的总设计师和项目总监之任,随即便来实地考察。所谓的“风水宝地”,其实是几百亩荒凉洼地。面对这片洼地,文徵明最先想到的是以水景造园。接着,他又想到了文人山水画里的留白艺术:眼前这些水洼,不是正好可以作为画面中的留白部分吗?

1fbf9f04ca9006045a20973a39f1951.jpg

正德八年(1513年),文徵明先是画出《拙政园图》。图景中,按中国写意画的意境,在原有的地形地貌、残垣断壁之上,构筑茅亭若干,营造出良田、美池、桑竹之境的市内田园风光,关上院门就能享受田园野趣。

就这样,向往的田园之构画,便在心中生成。

经前前后后16年的建设,一座疏朗、典雅、充满山林野致的拙政园拔地而起。园林占地约200亩,水面占园林的三分之一,引水入园,浚治成池,“望若湖泊”,环水置堂楼亭轩共三十一景,打造出一个以水为主、疏朗淡泊,自然恬淡的园林。

四百多年后,我游拙政园,犹如走进了文徵明的山水作品里。

d06d559f731133a954dc8f85fa039c4.jpg

入口处,灰色石门上写着“拙政园”三个圆润金字。往里走,一座座精巧雅致的楼阁徐徐出现,当真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园林以水为纽带,分东、中、西三大区块,园中多草坪,高大乔木、枫树、竹林、桃园,野趣盎然,亭台楼阁连廊点缀其中,疏朗有致,形成“三十一景”

当年,拙政园建成之后,文徵明是园林常客。在一次游园之后,文化人文徵明决定以诗文画艺术记录下园林景致。于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文徵明依照拙政园中的景物绘成三十一幅经典画作,各图配以诗词,并且还写了一篇文章《王氏拙政园记》。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刻画在拙政园的红檐廊阁。“三十一景”,一景一图,一画一诗,诗文以篆隶行楷等不同书体书写。尽显文人气息的诗画,也成我的游园指南。

e6a8136598b5979204843c5522fe647.jpg

走进“柳荫路曲”的曲廊,柳萌新芽,柔条轻拂;“杨柳堆眼”,似觉“庭院深深几许”;土石假山巧妙分景,座座低矮贴水的曲桥分隔水面;山掩曲径,岭映亭阁,石藏幽谷,峰隔重楼,构成一幅幅优美画面。

“玉兰堂”,仍像几百年前文徵明在此作画时一样幽静、雅致。庭院中有汉白玉石础两座,东墙开花窗,隐约可见中花园景色。南墙筑花台,立湖石,植竹与天竺等。堂外北面有平台,临水的雕镂石栏为明代遗物。

园林几经盛衰,换了一代又一代的主人,见证了其主人人生的繁华落寞,也见证了历史的衰败。

三十一首古诗,三十一个景点。文徵明是拙政园的建造者,也是今日“带”我游园的“导游”。

半日游历,步出园林而意犹未尽。频频回望拙政园,那绿树新花,那黛瓦白墙,那亭台楼阁,那平湖倒影……和文老先生与拙政园的往昔故事,仍像眼前这细丝般的春雨,织成我心中的一缎锦绣。


编辑:陈一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