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高卫国专栏|一器一物总关情

作者:高卫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5-23 15:34:59

器物是深藏于岁月深处的老物件儿,和流逝的岁月相连,它们的身上也总是烙着诸多旧时光的痕迹。

砂锅这个老物件儿常常在我的梦中闪现,和它一同闪现的还有我少年时期的美味记忆。砂锅作为一种炊具,传热均匀、散热慢,我们平时说的今天中午吃砂锅,其实是用器皿借代美食的简略称呼。

秋冬季节,天气转冷适合吃菜和汤混融的炖菜,这时候砂锅就是首选的美味,当然吃火锅也能御寒,但砂锅所用食材少更便于操作,酥肉砂锅、莲夹砂锅、鸡块砂锅、素什锦砂锅……种类繁多、样式齐全。

记忆中,我最早结识的砂锅并不是作为炖菜煲汤的炊具出现的。我小时候,得了鼻炎,医生给抓了几副中药,这些药就是用一个外观黝黑的砂锅慢火煎熬后服用的。那个砂锅是专门用来熬药的,乡邻对这个砂锅存有一种原始的敬畏心,也可能是乡亲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呈现,乡下有不成文的风俗约定,这只砂锅只需借不用还的,用完就放在自己家中,等到其他人家有人生病了自然会有人登门来拿。这样一个外表憨厚的砂锅在早年乡间的岁月里游走,成了除病去痛、抚慰人心的使者。

传统砂锅是陶器的一种,它的诞生与使用历史悠久。砂锅的前身是一抔一抔不起眼的黏土,经过匠人的设计和烈火的淬炼后,便以古朴雅致的颜色、优美的造型,成就了一份风韵。如今,在新的工艺技术介入后,砂锅的材质、外观更显精美,趋近艺术化。美食与如此精美的砂锅造型更是相得益彰,砂锅的造型和那些绘制的图案直接从视觉审美上勾起人们进食的欲望。

那些年吃到的砂锅是美妙而持久的味蕾记忆。厨师站在操作间的灶台前,将豆腐、海带、蘑菇、木耳、小酥肉、鸡块儿或者莲夹置于锅中,加水后舀一勺高汤,放少许葱、姜、食盐,用文火慢炖,直至煮沸,一道鲜美的菜肴即可上桌。

砂锅不仅可以炖菜煲汤,还可以用来做砂锅面,用砂锅煮的面条更筋道、口感好。记得我读高中时,学校大门口有一家砂锅面馆,是父子两人一起经营的一家小店。因为正对着学校门口,来这里吃面的多是学生,一来二去面孔相熟。店老板特别实诚,每次我们去吃面,这家店里的父亲交代在灶台忙活的儿子,总是这样一句话,“给这些学生娃下面,面条和菜多放一些,少放点儿汤,让他们吃得饱饱的才更有劲头儿学习”。

冬天来临,天气逐渐转冷,下午放学后,我常常和几个同学一起光顾这家店,一碗普通的砂锅面,那时候却是人间极致的美味。店门外,冷风穿街而过,店内每人面前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砂锅面,等到面和汤都下肚以后,周身洋溢着暖意。吃饱喝足,我们便结伴返回校园,这时候再寒冷的天气也被挡到了校门之外。

一器一物总关情,遥远时光里的砂锅,盛放的不仅仅是美食,也盛放着过往岁月,盛放着求学时的艰辛生活,砂锅里有乡情、有温暖,那些满怀理想的逐梦少年也借着一锅温热的面打量世界,砂锅里盛放着我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如今我走在城市的街道,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求学时校门口的砂锅店,想起那些外表并不完美的砂锅。因为那些隐于时间长河的旧砂锅里,盛放着我远逝的青春岁月,也盛放着我笃定不变的情感。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