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专栏|回乡记(三)故乡的序列
作者:文猛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5-30 16:03:59
在一开始的时候,故乡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读书离开村庄,故乡就是一个乡镇的名字。后来参加工作,故乡就是一个县城的名字、省份的名字。我在前面说过,在我最早的籍贯表格栏上,我是四川省万县桥亭乡人。在我的思维定式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办公的地方是一个村庄的封面,乡党委书记、乡长办公的地方自然是一个乡的封面。所以在很长的时光格上,桥亭子才是我故乡桥亭的封面,那是乡党委书记、乡长办公的地方,那是乡亲们逢每月2、5、8的日子赶场的地方,那是乡村最大的乡村派对的地方。
4月28日,这是桥亭子赶场的大日子,乡场上没有我想象中的人山人海。老家桥亭乡合并到后山镇后,乡政府的木牌子被摘下,大家很长一段时间心里都空落落的,就像乡政府门前那座风雨桥亭,桥上的亭子拆了,只留下一弯石拱桥,到哪里遮风挡雨成为大家迷茫了很久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通往山外的路越来越多,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于是,村里的小学合并到了镇里的小学,小的村子合并到了大的村子,村里的人们搬到了乡场上、城市里。稀稀疏疏的人群,淡淡的叫卖声,我说不出是失落还是喜悦。
车队驶进乡政府大院,显然这是乡场上今天最大的事件。赶场的人们涌进乡政府,一看书记镇长在陪同,大家更是充满期待——
“这是从我们后山走出去的文贤猛!”
文贤猛?教育局长?宣传部长?财政局长?
我没有感到惊讶,尽管这些帽子没有一顶戴在我的头上过。在这些乡邻面前,我才能真正取到记忆的密码。
在故乡人的语言天空,山里人一旦离开山里,走进城市工作或者当兵,大家总会给他放大向天空伸展的空间。
山中为蛇,出山为龙。鸟归山林,龙归大海。故乡河多,每年总要发大水,山里人不会责怪河发大水,在故乡语言讲述的河流之上,小溪小河发大水,那是在走蛟,蛟小的时候是山中之蛇,当蛇修炼到一定程度,不安分守在山里,就会跟着山里的小溪小河龙归大海……
一直到今天,我对老家大地上的山水林田路没有太多的神往,尽管在故乡人心中,它们都赋予了神的灵气,但是我对老家大地之下却充满无尽的敬畏,我总感觉大地之下潜伏着很多的龙和蛇,它们在等待着走出大山走向大海。
山里人当兵走啦,在乡亲们语言的天空中,他会很快成为连长、营长、团长,什么职位最兴奋,大家就给他什么职位。
我的表姐夫当年当兵走了,表姐夫给家中的信里从没有说到什么提干之类的线索,村里人短短四年中就用语言给表姐夫描绘了一个团长的职位。八年后,表姐夫回到村里,他当过最大的官就是代理排长,没有关系,在乡村希望的庄稼长势中,他就是团长。
给走出山里的人一个语言上的前程,最热闹的场景就是赶场天。该卖的东西卖了,该买的东西买了,大家坐在桥亭上,站在古街上,赶农事,赶季节,更要赶人。大家把远远近近的故乡人用自豪的语言赶上。山里人走进城里,那是山里人集体的荣光,犹如山里的徽章,成为老家永远的炫耀。
乡里第一个大学生分配到了县教育局工作,在乡场上,说他就是局长,说管着几千名教师几十万学生。父母教育孩子读书,说好好读书,不要担心,我们有个家乡人在教育局当着局长!后来我从乡下调到教育局工作,我才知道我崇拜多年的“教育局长”实际只是教研室的教研员。
乡里一个从部队转业回家的老乡安置到县委工作,一下让全乡人眼睛发亮,说他有自己专门的小车,出门就坐小车,什么困难找到他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后来我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才知道他出门的确坐着小车,他在县团委开车……
故乡更多的乡亲们一辈子住在村子里,从没有离开,他们就是一株株庄稼、一棵棵树,他们是我们故乡的证物和乡愁的药引。
离开故乡多年,我们不能走出故乡人语言的河流,不能走出故乡给我们的序列,不管我们走得多么遥远,多么辉煌,这个位置都会为我们保留,只要我们回来,就要填补进来,成为这个序列运转的部分,发挥我们的作用,承担我们的责任。
走好每一步路,故乡记着你所有的事……
阅读更多


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