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重磅观察|社区食堂“炒”出别样“佳肴”

——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探索“民建公助”社区食堂观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5-31 15:38:59

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食堂里,一张白色的方桌上,摆放着两位老人的午餐——两碗用白色青花瓷纹碗装着的牛肉面。

胡光华老人从餐桌的筷篓中抽出两双筷子,将其中一双递给老伴谢汉秋。

老人睡得早,醒得也早,睡眠总是浅浅的。清晨,老人从睡梦中醒来,为后辈子女热好早餐。吃罢早餐他们便从家中出发,下楼到处遛遛弯。

在子女上班的中午,两位老人不愿意回家自己做饭。买菜、做饭、洗碗、收拾的程序太过劳累。楼下的社区食堂,是他们最喜欢的去处,便宜的价格和合适的味道吸引着他们,胡光华坦言,“最喜欢吃这里的牛肉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重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712.11万人,占比22.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588.16万人,占比18.30%,而这个数字,仍在增长。

在众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对同胡光华老人一样的高龄老人而言,吃饭这个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反倒成了麻烦事。如何有效解决老年群体“吃得饱”“吃得好”的需求,社区食堂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随之而来的,是主打平价惠民的社区食堂如何经受住经营成本、服务能力、受众认可等多重考验,长期可持续地经营下去的问题。

置顶“民生账”,摆平“经济账”,如何运营才能“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吃到草”?


食堂进社区,暖胃更暖心

桥北社区食堂的墙上挂着一个大摆钟,负责人龚洪明觉得自己和它很像,“每天不停地转呀转”。

早上7点,龚洪明便开始指挥准备工作,几个明档厨房的灶要点燃,将热水烧上,然后将一天需要的配菜和调料准备好。

桥北社区食堂和传统意义上的食堂不同,它同时是一家名为疯狂掌门人的网红牛肉面馆,经营着面食、火锅、冒菜、小碗蒸菜等,与其说是食堂,更像是一家小型美食城。

早上8点,桥北社区食堂正式开始营业,蒸包子、馒头、花卷,熬粥,是社区食堂的日常。

上午11点,阳光从食堂大门照进来,这里正式迎来一天里最忙碌的时刻。

龚洪明围着几个厨房转圈,在这样一个主要服务于老人的食堂里,安全是最需要注意的事情,他得随时盯紧。

来自各地的老人在刷卡拿票后排成长龙,老人的交谈声、面锅的滚沸声、热油遇水的爆破声,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这是龚洪明最熟悉的场景,井然有序又烟火气十足。

不断涌入的老人,让原本空间很大的食堂变得局促。70岁的胥正芬从渝北区龙塔街道黄泥磅社区赶来,她一手拉着伙伴彭世平,一边指着价目表给她介绍菜品。

这样的场景,自去年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2022年春,在江北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华新街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松组织专班调研社区食堂,并邀请疯狂掌门人牛肉面馆入驻华新街街道,以“民建公助”的政企合作形式成立了桥北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开业后,华新街街道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费成为社员,华新街街道辖区外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仅需交纳15元即可。社员能享受极度优惠的价格:一碗小面仅3元,一份豆花饭4元,一个近半斤重的手工大白馒头才1元……与市场价格相比,不少刚需产品几乎不到正常售价的一半。

没多久,桥北社区食堂便在老人圈子里传开,人越来越多,有时10多个老人结伴前来。

客流量增加,带来的却是利润率的下降,过多的让利让社区食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好在,区民政局和街道一直提供政策扶持,再加上他们的定位是一家网红牛肉面馆,在“大碗英雄面”等网红产品上能补利,冲淡了这个亏空。

在桥北社区食堂成立的几个月里,他们的名气越传越远,社区食堂成了地标,每天都有人来观光打卡、拍短视频。

与此同时,食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还推出爱心套餐送餐服务,一荤两素一汤的爱心套餐仅需10元。

“社区养老服务站也将搬到这里,到时候老人吃完饭还能就近休闲娱乐。”江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食堂变学堂,开辟新来源

2018年,从陕西省汉中市来到重庆务工的李伶俐,由于先天失聪,曾是一个自卑且不善与人交际的女生。

与众多残疾人一样,找工作是李伶俐彼时最大的难题。其间,她曾尝试过很多工作,但听力问题总是成为工作的最大障碍。最后,她决定学习一门手艺,自己做点生意。

机缘巧合下,李伶俐免费加入疯狂掌门人培训班,在这里接受面点培训。她学得很快,不多久便出师回了汉中。

回到汉中后,李伶俐本想摆摊卖包子,但因疫情等多方原因,这条路无疾而终,生活又回到了原点。

去年,桥北社区食堂开业,龚洪明向她发出邀约,她再度回到重庆,成为面点厨师。她做的酱肉包、馒头、花卷等产品,每天都供不应求。

“每天要用30斤面,多的时候能用50斤,那些老人家会给我竖大拇指,夸我做得好吃。”李伶俐自信地说,她觉得这里很有人情味,不仅是食堂,还像家一样。

掌握一门手艺,是一条生活的新出路,对来自各地的学徒而言,这里不仅是食堂,更是学堂。从四川赶来拜师学艺,廖俊想学成后自己回四川开一家牛肉面馆。

“师傅们教得很仔细,各种口味都要学习。”廖俊说。

在教学操练区,摆着数口大锅,身穿红色衣服的传承班学员和身穿灰色衣服的速成班学员一起围观师傅胡木华操作。

学员们有的拿着手机拍摄,有的拿着本子记录,还有的向胡师傅请教各种配料的比例。在狭长的操练区,学员们利用有限的时间,汲取更多知识。

“开设培训班,也是食堂收入来源之一,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学员,我们提供免费教学。”龚洪明说,“但更大的愿望,是将重庆的小面文化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了解重庆小面。”

教学操练区内,忙碌的不仅是师傅和学员们,还有主播何莉。她拿着手机,将师傅们的操作流程记录下来,然后剪辑成教学视频在网络上发布。通过这样的方式,桥北社区食堂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积累了100多万名粉丝。

来自新疆的唐小虎先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了解到桥北社区食堂,然后专程前来学习。

“我们在网络上还推出了128元的直播课,外地朋友不方便来现场的可以远程学习。”龚洪明说,“而这,也是我们的收入来源之一。”

食堂有温暖,服务更多人

一日三餐是老百姓生活最基础的大事,也是幸福感最基础的来源。

而“吃饭不幸福”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年轻人。

在桥北社区食堂,33岁的梅雅找到了新的干饭方式——到社区食堂“蹭饭”。

工作繁忙,梅雅时常忘记吃午饭,而即便在有时间的日子里,“吃什么、在哪儿吃”又成为难题。

4月19日中午下班后,没有犹豫,梅雅和同事周小龙、王林结伴,径直走向桥北社区食堂。

食物的香气刺激着空空如也的胃,梅雅和同事一起点了一大份冒菜。这是梅雅最喜欢的餐品。

“周末空闲的时候,我还会在网络上观看他们的技能培训直播,觉得有意思的也会在家练练手。”作为资深的美食爱好者,这一方便的学习方式深受梅雅喜欢。

68岁的何世荣如同梅雅一样,每天中午都会到桥北社区食堂,她不仅是食客,还是志愿者。

在桥北社区食堂开业之前,何世荣就是桥北社区的志愿者代表,时常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一些“疑难杂症”。而现在,每天早上锻炼后,她都会来食堂,点上一些吃的,和前来吃饭的老人聊聊家常。

每当有老人因排队或者其他原因闹矛盾时,她都会及时去调解,大家日常都熟络,她的话总是很管用。

桥北社区食堂里维系着一种难得的日常感,这里全是油盐酱醋的烟火气,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食客还是工作人员,都在热气腾腾的饭菜中,寻求到一种满足感。

家住南岸区的郭晓英同样是这里的志愿者,与何世荣分工不同,她负责为老人做社员登记办理。

每天早上9点不到,郭晓英就会到达这里。

对于办理政策,很多老人不能完全理解,郭晓英便会将大家集中到一起,统一讲解。

因为长期过度用嗓,郭晓英总是随身带着水杯。

在疯狂掌门人牛肉面馆尚未入驻桥北社区之前,郭晓英就是志愿者,龚洪明也曾向她提过,希望能将她聘为正式员工,但她都回绝了。

“回绝不是因为不想成为正式的一员,而是在这个很有大爱精神的地方,食堂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发自内心地在付出。”郭晓英打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它就像一根连接带,连接着很多很多的人。”

如此这般,郭晓英想一直见证这份人间烟火。


编辑:陈骅 陈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