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专栏|从一颗子弹到红色种子
作者:刘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05 07:03:59作者简介:刘放,江苏省作协会员,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苏州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有小说集、长篇散文、旅游文化读物多种,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和新闻奖若干。
苏州的红色资源之丰厚,之温润,之风华卓然,之引人入胜,都是独具一格的。最近推出的青少年读物《我们身边的红色故事》中,写到了刘飞将军身体中一颗与之相伴了45年的子弹头,这个章节标题为《他的胸膛里“长”着一颗子弹》,娓娓道来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战争故事。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白山黑水的东北有一支英勇的军队,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之相对应的,河港密布的江南也有一支神奇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记忆带我们走进七十多年前的战火硝烟中。
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老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 “江抗”二路)的番号,日夜兼程,东进到敌后的江苏苏州一带,一路上他们攻车站、袭机场,所向披靡,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谁知“江抗”二路东进的节节胜利,居然使国民党当局感到惊恐不安。他们不顾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承诺,一面通过第三战区多次无端指责和蛮横施压,一面密令第三十二集团军和“忠义救国军”对“江抗”进行“剿办”,企图在东路地区孤立并消灭“江抗”部队。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情势,为顾全大局,缓和矛盾,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决定:“江抗”撤出东路,西移转而挺进苏北。
1939年9月21日,“江抗”二路政治处主任刘飞率“江抗”二路一部来到江阴县顾山镇南麓时,突然遭遇到了“忠义救国军”第五、第六支队和第十支队的疯狂围剿袭击。此时刘飞带头向敌占山头猛冲,不幸左胸中弹倒地,口鼻喷血,面对紧张哭喊的警卫员,刘飞忍着剧痛吩咐:“快看看我背后有没有血。” 警卫员看后说没有,刘飞以微弱的声音鼓励警卫员:“没打穿,就没事……”话没说完,他就晕厥过去了。
受重伤的刘飞被抬上一条小船,辗转送到了阳澄湖畔的消泾村一带偏僻的湖汊芦苇荡中养伤,是36位伤病员中军职最高的新四军指挥员。这颗射入刘飞肺部的子弹头,离心脏仅仅一厘米,紧挨着动脉血管,无法取出,但在当地百姓的保护和料理下,刘飞边养伤边战斗,不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带领着队伍越战越壮大,与全国人民一道赶走了日寇,赢得了正义战争的最后胜利。1955年,刘飞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上海沪剧团根据他的故事创作出沪剧《芦荡火种》,又进而改编成京剧《沙家浜》,均大获成功。
1984年10月24日,一代战将刘飞辞世。他的夫人、新四军老战士朱一,在与子女商量后,取出了刘飞胸中的子弹头。朱一最初的想法是:这颗特殊的弹头能成为她对丈夫以及孩子对父亲的寄托和思念。当苏州市委党史工办副主任乔家霖知道这一信息后,想到苏州已决定建设革命博物馆,若能把这颗弹头陈列馆中,将是珍贵的馆藏。于是,他专门赶到南京,向朱一大姐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刘将军身上取出的这颗子弹头能在苏州革命博物馆中展出和珍藏。
朱一大姐想到刘飞在战斗里取得过胜利也身负过重伤,曾经在阳澄湖畔的新四军后方医院救治,正是因为苏州人民的保护、爱护,刘飞才得以康复,重上战场,这颗子弹头也记载了军民鱼水情的佳话。把这颗子弹头存放到苏州革命博物馆内,一定能让更多的人从中接受教育、得到激励,意义更大。朱一同意了。她召开家庭会议就此事进行商量,子女们也无不支持母亲的想法。就这样,在专程赶到南京的乔家霖陪同下,朱一捧着子弹头送到苏州。1993年10月1日,苏州革命博物馆隆重开馆,朱一应邀出席了开馆仪式。她和与会人员一起驻足凝视展柜内的这颗特殊的子弹头,激起了对新四军一代名将刘飞的无比崇敬和怀念的心情。此后,这颗子弹头也成了苏州革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我看来,这颗见证历史、闪耀光芒的子弹头有着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颗留在新四军一代名将刘飞身上近半个世纪的子弹头,如一粒红色的种子,在江南水乡发芽、生根、开花,结出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爱国主义硕果。它也见证了一段伟大的历史,凝聚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编辑: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