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用残缺书写丰满

作者:易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05 07:25:59

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高一的语文课本上,难忘当时的震撼与感动。之后我又无数次重读,常读常悟,常读常新。史铁生,这位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与死亡打交道最多的作家,这位在最狂妄的年纪被夺去双腿的青年,这位被病痛折磨日甚一日的汉子,以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以他在绝望中艰难寻求希望的过程,持续地感动着一代代读者,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文体范围。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读者了解并阅读到这篇文章,每年都有读者到了北京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我与地坛》是长篇哲思抒情散文,全文约13000字,共分七节。第一节写我与地坛结缘的原因;第二节写母亲对他的爱与承受的苦;第三节详写地坛四季景致与对应心绪;第四节写十五年中常到这园子来的人;第五节写一个漂亮而智障的小姑娘;第六节写他对时常交替着来烦扰他的三个问题的思考——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吗要写作。第七节是思索,思索过去、当下与未来。

史铁生在《我的梦想》一文里曾说:“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在清华大学附中念书时,他是公认的运动健将。但,谁能想到仅仅几年后,他的双腿就瘫痪了呢?那年,他才21岁。对一个酷爱运动的人来说,失去双腿打击有多么沉痛。一时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为了逃避眼前的世界,为了琢磨死与生的问题,史铁生天天摇着轮椅去离家很近的地坛。默默陪伴抚慰着这个失魂落魄的青年。在这座历经四百年沧桑的古园,他开始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周围。也许是满园子昆虫与草木竞相活动或生长的响动给了他鼓舞,也许是上班下班时园中的活跃与此后的沉寂给了他触动,也许是在地坛遇到的人物各自承受的命运给了他启示,也许是母亲的默默爱护与猝然离世给了他警醒,慢慢地,他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人人都有他必须要承受的命运,任何人被抛到了这个世上就要好好儿活。

《我与地坛》中写母亲的部分,最为催人泪下。史铁生用一种内敛的笔触回忆母亲,看似平静如水,却又内流激荡。他反思自己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是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巨大的难题。母亲疼爱他,也理解他,她终日为独自待在地坛的儿子揪心,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却只能自我安慰暗自祷告,只能小心翼翼欲言又止。

为了让母亲骄傲,本是史铁生走上写作道路的重要动力。可惜,等他用笔碰撞开一条路,再来地坛,他只能沉痛地默念:“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他终于读懂了母亲,可是母亲不在了。

除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还收入了《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墙下短记》《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等20余篇散文,全面地讲述了史铁生轮椅上的人生故事。

史铁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轮椅上完成的,他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身体与精神承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他的文字却始终平实、祥和、宽厚、温情,兼具文学力量、哲学力量和人道力量,抵达一种能为我们常人所理解却又难以企及的境界,是“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每一个人读史铁生,都能从中读到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他让我们明白,命运是不确定的,生命是不圆满的,爱与希望却是永恒的,别沉浸在苦难中,别痛失爱你的人。

有人曾评价他:“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散文学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