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唐安永专栏|我跟父母学插秧

作者:​唐安永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09 14:36:59

浏览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插秧视频:蓝天白云下,乡亲们头戴草帽,手握青秧,挽起裤管,撸起袖子,低首弓背把一株株秧苗插进稻田里。此情此景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回到当年跟父母学插秧的现场。

每当布谷鸟的叫声响起,村民就开始挥镰割麦,麦收结束,便是插秧的大忙时节。“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淋漓尽致诠释了芒种期间的繁忙景象。为了解决家庭劳动力缺乏问题,芒种前后,农村中小学都要放农忙假。小学毕业那年,我第一次“享受”农忙假,并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了插秧。

跟随担着一大担秧苗的父亲来到田间,眼看他将一把把秧苗抛向田间时,秧苗在空中有节奏地翻着跟斗,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好奇的我随即效仿,结果一出手,抛出的秧苗在空中瞬间散开,犹如“天女散花”般地飞向四面八方。父亲急忙一边叫停,一边说:“抛秧得讲技巧,不仅要选对风向,还要将力用在一处,并且要掌握好高度。假若田块较大,还不能在田坎上抛秧,要将秧苗挑到田中央,再向四周抛秧。”听了父亲的话,我明白了“看着容易,做着难”的道理。

插秧时,我和父母一字排开。夹在中间的我并没第一时间动手插秧,而是跟随父母看着他们的动作学习。

父亲边插秧边对我讲解:“插秧如学生读书,要有读书的样子,我们农民插秧也有插秧的门道,会插不会插,只看脚的站姿就知道你是不是行家。”

父亲随手拿起一个用稻草捆扎好的秧苗一边对我进行示范,要想插秧速度快,每个手指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并且要协调进行:左手既要握住一捆秧苗,又要承担起分秧苗的任务,当右手解开捆秧把的稻草后,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要快速地将秧苗分好传递给右手,右手将拇指、食指、中指并拢后接过秧苗,再插入稻田里。

一旁的母亲也一边示范,一边对我说:“插秧时双腿要分开,踩在间距中,这样可以避开秧苗插在脚踩的深坑里,要是插在深坑里,秧苗就成了‘飘头秧’,难以成活。插秧时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一定要并拢护住秧苗的须根轻插泥土里,若不护住须根直接插下去,就成了‘冤兜秧’,这类秧苗后期不易生长,影响产量。”

父母的讲解,犹如老师给我讲了一堂生动的课,他们的结构是如此严谨,方法是那么精准。父母这番朴实的话语不仅是插秧的技巧,还蕴含了多少人生哲理。

听了半天,我感觉学会了,就开始行动。

刚开始,几个手指根本不听使唤,要么插浅了,秧苗被水浮起,要么插深了,秧苗沉入水里,虽然身旁的父母不时帮我返工,但插出来的秧苗还是参差不齐,东倒西歪。几天的劳作累得我腰酸背疼,双脚胀痛,浑身像散了架一般,一度想放弃。

母亲看我有些“偃旗息鼓”,不停地鼓励我:“永娃,别泄气,慢慢来,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插秧如同做人,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龟兔赛跑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在母亲的鼓励下,加上父亲不厌其烦的示范指导,我反复实践,慢慢悟出了插秧的技巧,插秧速度一天快过一天,母亲夸我插秧技术都快赶超她了。望着身后一行行随风轻摆的秧苗,我们不约而同会心一笑。

父母教我插秧好似一部厚厚的书籍,里面藏着我永远也学不完的知识。

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