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让诗意“微芒”燎原成文化自信“万家灯火”
作者:倪建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14 17:09:59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古诗词更是别具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快乐地诵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不舍昼夜的快递小哥自豪地登上《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领奖台,再到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在乡村发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人生余热,人人皆可诵古诗词之词、赏古诗词之美、品古诗词之韵,在诗意中探寻文化自信“火种”、点亮文化自信“微芒”、传递文化自信“火炬”,让“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蕴更殷实,“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自信更强劲。
培养对古诗词的无限热爱,在诗意学习中探寻文化自信“火种”。穿越浩瀚无垠的诗海,我们可以从李白那里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迈,可以在王维那里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寂慷慨,可以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感受杜甫那份沉郁的忧国情怀,可以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体悟陶渊明那种豁达的人生自在。咏物的诗词陶冶秉性,写景的诗词开阔胸襟,抒情的诗词丰富性情,言志的诗词涵养精神。无论选择何种,钟情于古诗词,都可助我们取得文化自信的“火种”。
做到对古诗词的深刻领悟,在诗意工作中点亮文化自信“微芒”。优雅的诗词彰显博大的智慧,古老的语言蕴含充盈的能量。当陷入困惑了,想想是否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容易找到方向;当遭遇低谷了,耐心等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可以重燃希望;当实现进步了,鼓励自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方会再下苦功;当取得成绩了,时刻谨记“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就不会趾高气扬。纵情从古诗词中采掘文化“原料”,让“火种”燃烧,能够使我们保持胸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保持对古诗词的自觉转化,在诗意生活中传递文化自信“火炬”。生活处处诗意盎然,它是春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夏的“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冬的“阑干风冷雪漫漫”。诗意的“远方”并不遥远,行则将至。雨后漫步在乡间小路,慢慢欣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绝美风景;夜间独坐于亭台楼阁,静静消磨“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惬意时光;闲时邀约几位好友,恣意享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释怀畅饮。与古诗词“如影随形”,不断用诗意滋养生活,就能让点亮的“微芒”燎原成璀璨的“万家灯火”。
越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越需要用古诗词来充实我们的内心世界。要善于把对诗词的熟记、传诵,外化为生活的习惯、态度,内化为心中的信念、操守,从而帮助我们提气质、强意志、增动力,这样,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加深沉持久。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金山镇人民政府)
编辑:贺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