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涂启智专栏|消暑二题

作者:涂启智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14 20:41:26

古诗词中觅清凉

盛夏来临,酷暑难耐,似乎无处可逃。有时,我们不妨吟诵一两首古诗词,从中寻找清凉意境。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是李白的《夏日山中》。在浓荫蔽日的山林中,摘下头巾,光着膀子,将扇子扔到一边,面朝风吹来的方向,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看你酷暑炎热能奈我何。好一幅古代夏日消暑人文图!遥想大诗人如此豪放旷达,又想起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马行空,我们仿佛听到势不可挡的哗哗水流从天而降。“哇,好凉爽啊!”你会不由自主惊叫起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青蛙最喜雨水,在下雨之际,叫声尤为酣畅淋漓。雨水充沛,稻秧抽穗、扬花、灌浆才会安然无忧。就算是炎炎夏日,只要下雨,气温就会下降,人们就能感受到凉快。读着这烟雨蒙蒙的诗句,周遭的暑气想必也要退让三分。本来约好友人前来品茶手谈,却不知为何爽约。或许临时有什么事情,或许小孩子哭闹无法走开,或许遇到突发事件耽搁甚至忘却?而在古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微信,人不见面,音信全无。唉,主人家枯等无果,只能干着急,无所事事地举棋敲桌,灯花簌簌落下。作者没有明说无聊抑或无趣,然而它们却跃动于字里行间。沉浸于如此意境,意念中早已将暑热抛到九霄云外。宋朝赵师秀的这首《约客》给人带来的清凉感简直深入骨髓。

再欣赏苏轼的《阮郎归·初夏》:“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显鲜艳如火。少女在清池边用盆舀水戏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如同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圆。刚露出水面的荷叶、清风、石榴花、绿叶、少女、泉水,构成一幅清新芬芳的图画,那溅起的清泉,就像洒落在阅读者的脸庞、身上、手腕,阵阵凉意袭来。

还可展开“反季节”阅读。当热浪逼人时,阅读那些描写春秋抑或冬天场景的诗词,似乎会有惬意的凉风穿透文字悠悠而来。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场秋雨一场凉,在这气候宜人的时节,月亮的清辉在松林间照耀,淙淙的泉水从光滑的石头上流过。这是多么赏心悦目和温馨清凉的画面!竹林里一阵喧闹,原来是一群姑娘洗完衣服,在回来的路上嬉笑打闹;莲叶忽然有了骚动,原来是渔船要下水捕鱼。想着河流或湖中水声哗然、鱼游虾戏,身上的燥热又被洗濯冲刷不少。还有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无声飘落,春山空寂。月光如水,竟然惊醒山林中的鸟雀儿,它们时不时地叫上两声。如此安静的夜晚,如此安宁的空间,如此空灵的意境……想一想,只觉周身已沐浴于月色清辉之中。

再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空旷、寂寥的视野,苍茫、凄清的意象,孤傲、决绝的人物,读着这样的诗文,让人立马感觉“眼前不胜寒”,恨不能赶快加件衣裳。

古诗词中之所以能够觅得清凉,因为它描写了清凉的场景画面,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产生角色代入感。凝神披阅,心静如水,自然将酷暑炎热拒之门外。古诗词不但有深邃意境,还具智慧含蕴,使人受到感染与启迪。人在若有所悟与若有所思之际,暑热只好知趣地退避三舍。


心静自然凉

白居易有感而写下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读之让人感受到,烈日炎炎,哪里都有暑气,只有心如止水,方能“自然凉”。

小区一隅,数株参天大树间十多张石凳有序分布。一些老年人相向而坐,或静默无语,或闲聊家常,也有老人挥动久违的蒲扇。银色的月光穿过枝叶,点点滴滴倾泻下来,落在纳凉者的脸上和身上,缥缈如远处的歌声。此情此景让我油然想到从前在老家夏天纳凉的时光。少年光景,每年盛夏,吃罢晚饭,男女老少都从热烘烘的房屋里走出来。人们各自来到自家门前的打稻场,慵懒地栖息于竹凉床、躺椅、竹凳子上。一人一把蒲扇,轻摇着闲适与惬意。左邻右舍,时不时互相搭话,话题总离不开庄稼收成、四时农谚之类。从那时起,“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五黄六月不晒背,十冬腊月活受罪”之类农谚,开始在我幼小心灵扎根。

如银盆一般的月亮从后山升起,慢慢向上攀爬。天蓝得出奇,没有一丝云彩。北斗七星就在头顶正前方,活脱脱一个勺子,抑或一支烟斗。一颗流星悄然划过长空,想必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蛙鼓虫吟,几只鸟雀从稻场边大树的枝叶间振翅翩飞,向着山林,向着夜色深处遨游,间或一声清亮的鸣叫打破夜空宁静。夜渐深,月色如水,几滴露水落在脸上,孩子们早已酣然入梦……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秋明月见证了古人的纳凉时光。夏天的晚上便是纳凉的良辰佳境,古今亦然。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人徐陵在《内园逐凉》中曾这样写道:“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颇有仙风道骨般的超凡脱俗。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和子由木山引水》中也有云:“遥想纳凉清夜永,窗前微月照汪汪。”大树、清风、明月,堪称夏夜纳凉之标配。

日里,要是住在水乡垂柳深处,时时有明月清风造访,当属避暑纳凉的“世外桃源”。当然不可能人人皆有此造化,即便没有,遥想也好。甚至可以想象:无垠的瀑布,浪花飞溅;大如席的雪花,纷纷扬扬,不绝如缕……于是,酷热尘埃纷纷落地。

暑天,我们不妨多想象那些优美、宁静、淡远以及清凉的场景与画面,优美、宁静、淡远是心灵世界的清凉,心静自然凉。

(作者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理事)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