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赵利辉专栏|雄鹰的故乡——西行游记(三十)

作者:赵利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15 17:02:59

塔什库尔干县城不大,站城头上望,左看是山,右看是山;连绵的雪岭,挡住了来路,遮住了去路。置身这群山环绕的高原山城,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孤城的独街尽头,是逶迤而去的东西大道,2000多年来,连通着东西方两个文明世界。从山脚下流出的泉水,淙淙淌入城中的小渠。山城的塔吉克族人非常爱美,他们喜欢养花种草。几百户人家,房前一丛柳,屋后一畦花。然而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种活它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而那树龄10年的矮柳,树干也只有手腕粗,贴着地皮的油菜,开几十朵小黄花。高原上没有污染,空气新鲜。这里的人很少生病,儿童欢实得像马驹子,老人们则像山鹰一般矫健。

塔吉克族人朴实忠厚。他们走在路上,走热了就把衣服脱下,捡块石头压在路边,转回来再拿上。出远门,晒在外面的被单忘了收,十天半月以后,还好好地晾在那里。因此长期以来,山城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这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环境,反倒让长年野外奔波的我们,感到一时难以适应。

苍莽的帕米尔高原,地高天寒,野外作业,常见奇石突兀。雪谷中,穴隙纵横,亦有急流险滩,难以涉足。远处冰峰插云,令人望而生畏。但就在冰峰之上,到处可看到雄鹰,它们展翅翱翔,搏击长空,令人精神振奋。帕米尔高原就是雄鹰的故乡。

入乡问俗,我听此间的同事说,塔吉克族人能歌善舞,逢年节、婚礼喜庆之日,必定要吹鹰笛、跳鹰舞。他们注重礼仪,待人接物非常友善。同事认识一位叫吾拉木江的牧民,鹰笛吹得好,我们完成勘测任务后,骑着马一起去拜访了那位牧民。沿着塔什库尔干河逆流而上,又过了两座木桥,一个牧场出现在眼前。草地上孤零零盖着一所蒙古包式的土房子,同行告诉我,这是典型的塔吉克族牧民的住宅。他们不像别处的牧民,逐草而居,经常迁徙,所以房子是用土石建成的。

牧狗听到马蹄声,立即吠了起来,门帘一挑,大人小孩全家三口跑出屋来。那个头戴羊皮帽的中年汉子,大概就是吾拉木江了,他瞧见我们,立即和小儿子上前拉住我们的马缰绳,还用当地语言向我们问候。吾拉木江的儿子还没有马镫高,眼睛大得像两颗玻璃弹珠,他十分懂事,牵着我们的马向水草茂盛的地方走去。主人并不询问我们的来意,侧身行礼后,随即请我们进入家中。女主人在炕桌上铺好花布,很快端来奶茶、油馕,招待起客人。同事和吾拉木江是熟人了,一边吃喝着,一边和他拉家常。我听不懂塔吉克族的语言,但我的心思,吾拉木江似乎早已知晓,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先吃饭,不着急。”

趁我和同事说话期间,吾拉木江抽身离席,忽然从外面拉进来一只大尾羊,笑着说:“老赵是第一次来家,没啥可招待的,这只羊虽然不肥,但也是我的一点心意。”我和同事赶忙阻挠,但吾拉木江哪里肯依。同事懂得当地的风俗,忙对着大尾羊念叨:“羊儿羊儿你别怪,牛羊生来一道菜……”又双手抚面,说了声当地的语言。吾拉木江这才心满意足,拉着羊出门宰杀去了。

不到半天工夫,一锅羊肉就煮在锅里了,厨房里飘出阵阵香气。香味越来越浓,终于煮熟了,女主人将热气腾腾的一大盘羊肉端上炕桌。吾拉木江拿起刀分割起羊肉,紫色的是羊肝,白色的是羊尾,他把肝、尾切成薄片,双手捧起盘子,请我和同事享用。一片肝一片羊尾,夹在一块儿吃,味道真是又甘又香。接下来是吃抓羊肉,塔吉克族人的吃法,不同于北疆的蒙古族人、哈萨克族人那样,把大块的肉端将上来,随你大快朵颐,而是一整只羊,由主人亲自来分给客人。上首客人分的是羊头,陪客是后腿肉,吃到第二轮,才分连骨肉。分给客人的肉,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但在礼数上,客人应把桌上的肉,取出一部分回敬厨房中忙碌的主妇。一来一往,主客更觉得有情有义,方得大欢喜。

吃过了羊肉,喝了羊汤,吾拉木江才让妻子从炕柜中取出鹰笛,为我们吹奏起来。鹰笛长不足尺,只有三个孔,音调却悠扬高亢,刚柔相济。听起来,远远近近,似在身边,犹在远山。笛声引来了几个邻居,他们平时就喜欢听吾拉木江吹笛。高亢的笛声中,一对塔吉克族男女,舒展双臂,学着山鹰旋舞起来。虽是在室内,他们的动作,却表现出鹰击长空的气魄。女主人忙招呼邻居们吃肉,吃了些之后,又一起坐在外面的草地上唱歌。一唱众和,直唱到夕阳快要落山。我们看天色不早了,忙起身告辞。小男孩牵来我们的马,女主人又塞给一大包熟肉,叫我俩路上吃。吾拉木江见我肚子圆鼓鼓的,怕我上不去马,执意要扶我上马。

马儿跑出牧场远了,我忍不住回头,暮色中,一家人还站在大蒙古包前挥手。

(作者系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