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专栏|三峰山上挖竹笋
作者:于波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15 22:35:51作为北方人,在大地上挖过野菜,采过蘑菇,摘过树果,揪过榆树叶、槐树花,说起来采摘的都是北方的植果。后来仔细想想,我还真在南方挖过一次竹笋。
那是十多年前,我在江南工作生活的时候。春江水暖鸭先知之际,土壤里的鲜笋也赶春而来。有邻居坐在厨房门口的小凳子上,开始一堆一堆地剥竹笋壳。乳白色的笋尖从坚硬的壳里鲜衣而出,嫩得像冬天的第一场雪,稍经碰触便会留下印痕。邻居再把竹笋快刀切丝焯水,用保鲜膜一袋袋地包好,放进冰箱冷藏留待食用。那个时节,菜市场的固定货床和临时地摊上,也摆放了一簇簇一捆捆新鲜带泥的小春笋,让我我顿时对挖竹笋产生了好奇。
记得那是在2009年的春天,石阿姨来到虞城投奔儿子,她来了之后带着四岁的小孙子,而我家也有五岁的女儿,每次路过小区门口,她都十分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当然,她不止对我热情,她对谁都十分热情,一来二去我们就玩在了一起。
石阿姨很能干,她的两个儿子从十几岁起,都是靠她用肩膀给人家背凉粉魔芋粉换钱养大的。一背几十斤上百斤,从山里爬坡越岭背到县城,她矮小的个子佝偻得像只老虾米。
“你看这里——”她指着锁骨处一条长形疤痕说,那就是常年背凉粉勒出来的。
能干的石阿姨听说我有挖竹笋的想法,比我还兴奋,像打了鸡血似的。“挖竹笋你找我就对了,我在老家,每年一整个春天都挖竹笋,来到儿子家还没挖过呢。挖笋子最好是下小雨后,泥土松软,笋子也冒得快。雨太大也不行会摔跤。”
“好好好,就按你说的。”我听着石阿姨专业的理论分析,频频点头称是。于是我们开始期待一场小雨,好在江南最不缺的就是阴雨天,当天夜里,就下了小雨。
清晨空气干净爽透,我带着女儿,石阿姨带着孙子,不约而同地来到小区门口。她看见我给女儿穿的塑料雨衣,眼里放出光亮:“今天上午没有雨了,不过带件塑料雨衣挺好,到时候装笋子。”我笑呵呵地点头。
从我们住的顶山村到三峰山只隔了一条国道,走路也就半小时。穿过公路这道城市和大自然阻隔的屏障,眼前青山隐雾,如诗如画,满眼都是浓淡相宜、深浅有致的绿色。
雨后的三峰山,就像平时不收拾打扮的老大姐,一下子顾盼生姿焕发神韵,回到了18岁的嘉年华。拾级而上,两个小娃娃高兴地蹦蹦跳跳起来。山路逶迤灌木相伴,走到半山腰时,身边两侧开始出现挺拔参天的翠色高竹,接着是竹林,竹园。
“瞳瞳妈快来,这里有笋子!”此时,只有我在仰头陶醉,两个娃娃已经拿出塑料小铲子,围着石阿姨寻找的目标挖了起来。他们两个纯粹是挖土玩,用塑料铲子象征性地玩耍,石阿姨手里的铁铲子才可以掘地三尺。我看了一会儿,发现挖竹笋也是技术活,实际上也是有讲究的,石阿姨确实有经验。她找的地方是块平地,从地表来看,以我毫无经验的眼光,根本看不出这块地和那块地有什么不同,但石阿姨知道,她用铁铲子敲打土层说:“你看这棵老竹子有年头了,是母竹。竹株最下一盘的竹枝伸展的方向,与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你就沿着这个方向观察地面,但凡看见地表面比其他地面微微隆起、松动、开裂的地方,再用脚轻轻地踩,若有松软感,那就是地下有笋,笋子肯定在母竹的前面。你不用挖,你照看两个娃娃就行,我来挖。”
石阿姨两三铲子下去,惊喜地停下喊我看。果然,在石阿姨说的那棵母竹子前方,一米多深的地面下,是另一个世界。母竹子细长的地下茎横行节立,就像大树在地下的根须,石阿姨说那叫竹鞭。竹鞭上有距离差不多远近的节,节上生根,那是鞭根。每个节的侧面长着生芽,有的芽发育成笋,有的芽发育为新鞭。我大开眼界,原来一片竹林,别看地上的竹株个个独立,其实在地下,竹鞭是连成一体的,一片竹林往往起源于一棵或少数“母竹树”。
石阿姨正挖着的笋子,正是竹鞭上一个饱满的春笋,笋衣以菱形交叉的方式包裹着即将拔节的竹笋。两个娃娃没见过这阵势,立刻蹦跳起来。石阿姨按住他们的塑料铲子借机说,挖笋时也要有前后眼,既照顾到竹鞭,也要顾及母竹,破坏了竹鞭就是损坏了竹子资源,会影响竹子以后的产量。挖笋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要根据母竹的生长情况,判定结笋的方向,也就是竹鞭的走向。一般来说,年轻的母竹,笋结在竹鞭的分鞭上,一般在母竹的后方,老母竹的竹鞭,才在母竹的前方。
我对石阿姨挖竹笋的理论再次频频点头,虽然对年轻母竹和年老母竹竹鞭的方向不同还有点懵懂无知,但石阿姨手快嘴快,干着活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我也无从插话。
“挖笋子也像网鱼似的,一个道理,你看真正养鱼的人都会把捞上来的鱼苗放回水里,挖竹笋也是,不能在一个竹鞭上多挖。把母竹四周都挖空的话,遇上刮风下雪的天气,母竹就会被连根拔起,竹林就被毁了。另外还要根据眼力判断,无笋的竹鞭,可不要开挖,不要损坏了竹鞭又白白浪费了力气。你看,我都是挑枝繁叶茂的竹子,作为找笋的母竹。”
“哦哦,明白了。”我特意仰望旁边的母竹,竹叶茂盛浓绿,多少还有少量的黄叶,这样的竹子,一定会被有经验的石阿姨一眼就判定为老母竹吧。石阿姨边聊天边干活,加上头夜的小雨,土壤湿软,不到两小时的工夫,女儿的塑料雨衣里已经包裹了满满登登的春笋。两个娃娃闹着要回家吃笋丝炒肉,正当我们准备满载而归时,从竹林里钻出两个中年男人,他们拦住我们的去路,随即亮出了工作证。
原来我们误入了被私人承包的竹林。两个中年男人态度倒也客气,没有怎么为难我们,经过协商,我们以市场价买走了这些竹笋。
回去时,石阿姨有点不悦,我安慰她说,今晚的餐桌上就会有竹笋炒肉,还是亲手挖的最新鲜的春笋呀,而且即便出现了保安拦路的插曲,他们也没有对我们进行罚款,还允许我们按市场价买走,我们不是也体验到了挖竹笋的快乐了吗。凡事只求半称心,这样就很不错了。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