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董小玉专栏|废墟上飞过的蝴蝶

——对话小说《西线无战事》

作者:董小玉 何林芮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18 21:26:33

《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它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前方士兵的非人生活和后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对这场非正义战争提出了愤怒的控诉。全书主要是通过战争场面的描写以及几个战士对战争的感受,揭示这场战争带给人民的悲惨遭遇。根据小说改编的德国电影《西线无战事》,在2023年的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一举拿下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为了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展开对话。

“回忆”反衬战争的恐怖与残酷

研究生何林芮:作者将现实与回忆穿插,使战争抛离宏大叙事,镌刻在保罗这个敏感脆弱的青春期男孩的内心,每当在大篇战斗描写推远了普通读者与主人公距离的时候,就会悄然展露他细腻柔软的内心情感。请问您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回忆叙事?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回忆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机制,在不少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文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回忆话语模式。雷马克在对前线冷峻客观的描述当中,适当插入主人公的回忆细节,以此清晰地“展示了人物迷茫情绪形成的动态过程”。

初入军队时,主人公保罗和他的同伴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从开始进入前线,到真正躲入隐蔽壕发动进攻,当他们俯身贴在“支离破碎的褐色土地上”,每天目睹成批的人死去,这反差日渐撕扯着他们的灵魂。在神经的持续紧张和极度恐惧中,一些士兵患上了幽闭症,几乎所有人到最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开始对死亡感到麻木,甚至逐渐变得疯狂。“手榴弹爆炸的响声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胳臂和腿,这种声波使我们变得残酷,变成杀人凶手,变成我眼里的那种魔鬼。”冷漠、异化是残酷的战争将人性摧残到极致的表现,而这一切都通过雷马克对前线战场冷峻犀利的自然主义描述得以再现。

在炮火暂停的间隙,作者有意插入了保罗在前线放哨时对过往宁静生活的回忆。透过照明弹的亮光,他仿佛看到了夏日夜晚,自己一个人待在家乡的场景:白杨树丛中,自己“坐在小溪岸边的树下,两只脚荡在清澈、湍急的溪流里”,感受“溪水纯洁的香味和风吹白杨树的旋律”。相对于前面大篇幅关于激战、死亡和恐惧的直观描写,回忆性的文字以细腻温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曾经拥有的纯净美好的过去,也让读者紧绷的神经暂时得以喘息。

参与了前线战争的青年士兵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战争的“炮灰”,从失望到逐渐麻木继而绝望。在小说主体部分插入的这段回忆与上下文在叙事风格上形成鲜明对照,凸显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通过保罗的内心独白和矛盾情绪,表达出战争对人精神上造成的创伤。这段回忆叙述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穿插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中却是点睛之笔,不但避免了单调骇人的自然主义叙事带给读者的压抑,还通过对回忆中宁静画面的描述加倍反衬现实的血腥残酷,小说的反战主题借此得以彰显。

战争是大而无意义的深渊

研究生何林芮:雷马克和许多伟大作家一样,在经典诞生之前并未想过什么“畅销”。这本仅15万字的小说,描述了战争中士兵生活的悲惨和残酷,自始至终贯穿着哀婉动人的笔调。结尾更是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柏林大学教授马丁·霍博姆曾评价道:“这部小说扣人心弦,真实,伟大。它像一部纪录片忠实于自然,被一位诗人感觉到并创作出来。”请问,您如何看待《西线无战事》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西线无战事》既包括了高度还原的战争实景,也承载了太多沉重复杂的反思。雷马克既是诉说者,也是见证者。一个没切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是无法将战壕与炮火描写得那般详尽逼真的,他对战友死亡情景的描绘可谓惊心动魄。

在文学创作中,没有与心灵无关的纯粹客观再现,也没有与现实无关的纯粹主观表现。然而,《西线无战事》将表现与再现加以结合与纯熟运用。小说有“我们既像小孩子被遗弃,又像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粗鲁,又悲伤,而且肤浅——我相信,我们毫无希望了”这样直白表述迷惘一代翻涌而至的情感;也有“生活仅仅是在暗中守候死亡的威胁——它把我们变成有思维的动物,以便把本能的武器交给我们,它把麻木不仁灌输给我们,使我们在恐惧面前不致崩溃……”这样比喻性和指代性明确的事实,并将这一事实渐渐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作者将战争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刻画得比皮肉之苦更入木三分。

为什么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够几十年屹立不倒?其永恒的生命力在于透过文字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诚如《纽约时报书评》所写:战争把雷马克打造成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无疑是一流的巨匠,能让语言向他的意志臣服。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没有生命的自然,他的笔触都是沉着、敏感和自信的。雷马克正是以这种“语言的痛苦”渲染了战争这个大而无意义的深渊,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寒而栗、唏嘘不已。

小说封面上写道:“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一切开炮。”引人反思战争的肮脏,控诉战争的非人道。小说最后写道:“1918年10月,他倒下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这一个回环,既呼应了小说的标题,又令人感到安静中的绝望、静止中的血腥。

雷马克怀着对和平的时光充满柔情和眷恋的心境,写下《西线无战事》这部惊世骇俗的小说,以此来捍卫他心中神圣的和平与人的尊严,以此来纪念不计其数地溶解在战争中的青春。

编辑:别致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