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姜孝德专栏|端午记忆

作者:姜孝德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21 10:19:47

关于端午的一些知识,是我婆婆教我的。她说,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爱国,但是,他们的国王楚怀王是个昏君,不听屈原劝说,国家一天天虚弱下去了,当屈原听到郢都(国都)被秦军攻占的那一天,他肝肠寸断,最后怀石自投汨罗江。婆婆讲得眼泪哗哗的,我却听不大懂。屈原叫“大夫”,医生也叫大夫,好奇怪哟!“怀石投江”,“怀石”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抱块石头投江,但为什么要叫“怀石”呢?婆婆在我脸上揪了个“瓢羹”,说了句“你这家伙!”学了古汉语之后,才知道,“大”古读dai,“怀石”之“怀”,是“名作动”。没文化的婆婆肯定是从别处听来的。

我婆婆是个神奇的人物,她大字认不到一箩筐,但是,说起道理来却是一套一套的,原来呀,她的知识是听来的。她年幼的时候,家里给她哥哥请了个教书先生。她哥哥脑子不灵活,背书总是结结巴巴的,一次我婆婆怒了,“我听都听会了,你还没学会”。她哥哥不服气,当即要我婆婆背。我婆婆也不谦虚,于是口吐枇杷子,从“人之初,性本善”,一直背到“述圣言,礼乐备”,一点不卡壳,一字不落将《三字经》背了一半。先生听罢惊呼:“小姐奇人也!”

童年的时候,每年端午,家里便热闹起来。粮食再紧张,母亲也要备一点糯米包粽子。糯米要在清水里泡一泡,避免煮了之后不软糯;包粽子的粽叶,常见的有蓼竹叶、斑竹叶。蓼竹,也称蓼叶竹,还有人叫它箬竹叶,颜色鲜绿,有一股清香;斑竹叶,其实不是叶,而是笋壳。整体呈淡茶色,上面还有黑色的斑点,看着很艺术。儿时吃粽子,在糯与香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享受,就是牙齿将白糖咬碎的“咔嚓”声,这远比牙齿咬碎花生米的享受高级得多,特别是那甜,直入心底。

我们吃粽子的时候,妈妈常常念叨着一句谚语:热糍粑冷粽子,就是说糍粑要趁热吃,粽子冷了更好吃。或许她是想我们悠着点吃,第二顿还能吃点。

端午来临了,小商小贩忙碌起来了,贩卖粽叶之外,还有贩卖雄黄的。贩卖雄黄的小贩,胸前挂一个小簸箕,将包有雄黄的小包摊在里面,每一包大概三五克重。那时,每家每户都要买一点。我爹喝酒,就放一点在酒里,酒喝到见底的时候,他就用手指蘸上雄黄酒,在我姐我妹和我的额头上写“王”字。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多,傍晚时分,十来个娃儿一排坐在人家的屋檐坎上,每个孩子的额头都有“王”字,那真是有几分壮观。那时,家的周围出现过蛇,于是我爹就端着酒碗,每走一步,就用手指蘸一点酒朝地上弹,象征性地把雄黄酒撒在屋子的周围。不论是洒在屋子周围,还是点在孩子额头,目的就是让蛇远离人类。

我以为,因为要喝雄黄酒,所以蛇与端午节是有关系的,而且川剧团每年端午都要上演《白蛇传》。我爹呢,每年喝着雄黄酒,就要给我们讲《白蛇传》里盗仙草那一段——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型,吓死了许仙,于是她冒死上峨嵋山去盗仙草。每年都要听这一段,但一点都不腻味。后来,听说雄黄含有砷,有毒不能吃。这之后,就不敢再吃雄黄酒了,女儿也抹不上雄黄酒了。

我总以为,端午是一辆装载着许多民俗的重卡,它出发的时候,也许很单纯,就是纪念屈原,而后一路前行,一路增加,到如今,端午到底有多少内容,大概极少有人能说清楚,而且,各地风俗还不尽相同。

在重庆,除了吃粽子之外,很多人还会吃咸鸭蛋与苋菜,端午节为啥要吃这两样东西,那才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说不清楚原因也不要紧,因为它并不影响我们吃。

端午节,门前要悬菖蒲、吊艾草,这与吃咸鸭蛋、吃苋菜一样,也算是标配。不同的是,悬菖蒲、吊艾草还有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杀毒驱疫。

与菖蒲、艾草有相似作用的便是百草浴了。过去,一到端午节,人人都要洗一次百草浴,说是这样可以避免这一年长疮生疖。以前都是自己到野外去采。听大人说,早上起来不说话,跨出门,见到什么草都是药,都可以用来熬水洗澡。其实,草药还是有选择的,到今天我也还依稀记得其中的一些:艾草、艾蒿、菖蒲、五匹风、八桷枫、排风藤、银花藤、桑叶、野薄荷……

然而,端午的重头戏,永远都是划龙舟。在我看来,没有划龙舟的端午节,就不叫端午节。远离江河的人们,发明了划旱龙船——龙船系在桨手身上,人走船行,他们一样高喊“咚当,哦尔嘿”,一样纪念着屈原。

我一生看过几次划龙舟,我记不真切了,唯一还记得清楚的是八九岁那一次。那是1963年,或者是1964年吧,那天,父母上班了,小伙伴上学了——我生病了,极孤单地在家休息。上午十点钟左右,隐约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朝外河走,过了一会儿,外河传来“咚咚隆咚”的鼓声,间或夹杂着人们的呐喊声、欢呼声。听人说,外河在划龙舟比赛。

一个人待着实在无趣,于是便朝外河走去。所谓外河、内河其实就是一个江洲的内外两侧,靠住家的一侧叫内河,然后是江洲,越过江洲才是外河。整个路程约有二三里地,不过全是鹅卵石的碛坝,很不好走,况且,我还只是一个小孩。我费劲赶到了外河,还没找好观赏的位置,就听见呐喊声大了起来,只见江中一条黑色的龙舟迅疾地划过,船头有人在挥舞小旗,有人在打鼓,身着黑衣、包着黑色头帕的桨手们和着节奏一桨一桨拼命地划着,只一会儿,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接着,人群逐渐散开。原来,我看到的是最后一艘龙舟。人散了,我惶惶四顾,没见着熟人,便自己郁闷地往回走。

以后的好多年时间里,我都没忘记过那个情景。我走了近半个小时,结果只看到一眼结束了;还有,总觉得这么现场看,还不如听大人讲划龙舟的轶事有趣。但二三十年后,我突然觉得这一次看得非常值得——这成了我一生中,唯一一次看过并且有记忆的龙舟赛。我很小的时候,也许看过,但记不得了。那次龙舟赛之后,我很久都没看过龙舟赛了。如今,想要划龙舟,造龙舟的艺人、划龙舟的桨手,却已经很难找到了。不过还好,造龙舟、划龙舟都有传承人,我了解到,2022年重庆市首届大学生龙舟赛曾在武隆举行,今年,第十一届塘河流域川渝龙舟文化节将在江津区塘河古镇举办龙舟比赛。

关于端午节,一些人可能觉得除了吃,就是玩。说到玩,不得不提“抢醉鸭”。民谣唱道:“划龙舟,抢醉鸭;抢得到,顶呱呱。”小时候曾听母亲无数次讲过,我爹在某年的端午节上抢到了两只,这成了他一生的骄傲。端午这天,相关组织会在特定水域举办抢醉鸭比赛,为端午节添彩。所谓醉鸭,其实就是被灌了一二两白酒的鸭子。时辰一到,一声令下,一二十只鸭子一起抛入江中,几十人也齐刷刷地跳入江中。鸭子看到那么多人,一下子被吓住了,“噗噗噗”窜到这头,一会儿又“噗噗噗”窜到那头。鸭子的疯癫状态,让大家刹那之间兴奋起来。人游在水中,要抓住水面上的鸭子已经很难了,更难的是这些鸭子是灌了酒的,要捉住简直比登天还难。醉鸭在众人的合围之下,两只翅膀一扇,就从抢鸭者的头顶掠过;再逼急了,它们会翅膀一扇,两只脚踩在水面上飞奔,完全跟气垫船一样。当然,有的鸭子酒量不好,它们会晕乎乎的,直端端地撞到抢鸭者脸上。抢到鸭子的人,一脸兴奋,像是喝了酒一样,没抢到的,也是一脸高兴,权当是热身了。事实上,抢鸭者并不一定是冲着鸭子去的,可能更多的人还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游泳水平。

当然端午节不是只有吃,只有玩。你到大街小巷去,随便找一个人问问,“为啥要过端午节?”我想很多人都会说,“纪念屈原呀!”这就够了吧。

走出回忆,我已皓首苍颜,猛然间一句诗出现在脑海:“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端午,也是乡愁呀,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系重庆市江北区作协荣誉主席、重庆市作协会员)

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