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优专栏|情系端午
作者:王优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21 10:33:59作者简介:王优,教师。作品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教师报》《散文选刊》《作家天地》《延安文学》《思维与智慧》《红豆》《岁月》《金沙江文艺》等多家报刊。
1
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粽香悠悠,龙舟竞渡,又是一年端午到,浓郁的节日气氛里,家国天下,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氤氲出醉人心魂的芬芳。
作为八节之一的端午,是备受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与中秋一样,热闹而庄重,寄寓着深切的回忆和无尽的向往,承载着中华民族相沿不废的文化韵味和精神价值。
每逢端午,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丰富多彩的活动,仪式感极强的习俗,让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起端午,第一个跳进我们脑海中的那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纵身赴江的孤独卓绝的背影。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世俗的黑暗污浊,他执着决绝,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清白高洁的人生操守,宁愿葬身鱼腹也绝不妥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千百年来,这样的叩问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屈原遗世独立的高贵精神,宁折不弯的刚毅人格,胸怀祖国,心系天下,“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满腔爱国激情,更是如同浩瀚夜空中璀璨的星,大荒之中奔涌而来的浪。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个孑然的背影,必将成为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仰望的脊梁。那个耿介的名字,也必将如箬叶一样,在每一个端午,香透人们的心房。
端午时节吃粽子,古人生活总如诗。每到端午,我们总不忘用相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历史的回顾,对生活的憧憬。采来青翠洁净的箬叶,泡好洁白圆润的糯米,把对先贤的缅怀,细细包裹进每一粒粽子,用五彩的绳线,把自己对清白的期许,牢牢扎严。造型独特、软糯可口的粽子与端庄大气、精致美味的月饼,一道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留在我们的舌尖。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矫健的水手,竞渡的龙舟,更是把团结奋进、骁勇善战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华健儿豪气干云,雄风猎猎,用激情点燃端午,以勇毅诠释拼搏。在各行各业,不甘落后,奋勇争先,与千百年前那个伟大灵魂遥相呼应。
箬叶飘香,雄黄酒浓。作为端午的符号之一,我们对雄黄酒的记忆,也许并不源于驱灾辟邪的功效,而是来自扣人心弦的传说。
阴谋与爱情,猜疑与忠诚的较量惊心动魄,险象环生。每逢端午,我们总会想起那个传奇故事里的经典片段,想起白娘子的勇敢善良,坚韧痴情。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端午,是个氤氲着香气的节日。艾叶菖蒲门上挂,吉祥安康传万家。脉脉情愫,幽幽暗香,透过历史的烟尘,穿越岁月的河流,熏染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
浓情端午粽飘香。我们以此重温时间的厚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慰藉。让有限的生命多一份别样的风采,让家国情怀像草木一样,蓬勃葳蕤,生生不息。
2
早餐时,见食堂的每个窗口都增加了一样新的食物——粽子,哦,端午节到了。
端午时节吃粽子,古人生活总如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是个气氛浓郁的佳节。记忆里,我家的端午节并没有和粽子连在一起。相较于包子糍粑来说,粽子于我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八月十五,我家不吃月饼,吃糍粑。五月初五,饭桌上没有粽子,只有祖母包的荷叶腊肉包子。
清晨,祖母一早起来,到盛开着黄艳艳南瓜花的地头边,将繁茂翠绿的艾蒿与菖蒲割下,混杂着捆成几把,悬挂于大门与厨房的两侧。当我自梦中醒来,揉着眼睛迷迷糊糊坐在门槛上时,艾叶与菖蒲的香气飘飘悠悠,直入肺腑,懵懂的脑子一下子清醒。抬眼望去,祖母在灶间忙碌。灶膛里,火光熊熊;锅盖上,热气腾腾……
印象里,端午节,我家几乎没有包过粽子,取而代之的是吃包子。新收的麦磨成雪白的粉,地里的藠头又白又嫩,架上的四季豆条条招人,梁上干爽焦黄的腊肉快要渗出油来。祖母手脚麻利,食材现采现用。用头天浸泡好的老面水来和面,面团被揉搓得绵软瓷实,筋道十足,发酵待用;再将四季豆与藠头剁碎,腊肉切成丁,姜末蒜末豆瓣备齐。然后大火快速炒制一下,当各种食材香气四溢时,起锅装盆,冷却待用。
等馅料变凉,面粉也醒好了,蓬蓬勃勃一大盆。手指戳下去,哇!好软!揪一坨起来,尽是蜂窝。拿在手里捏来揉去,一点都不沾手,又香又绵软,远远胜过现在小朋友玩的橡皮泥。将香喷喷的馅料放进摊开的面团里,左手掌一窝,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捏两捏,顺势一揪,褶皱均匀,鼓鼓囊囊的腊肉包大肚将军一样蹲坐在簸箕里。
祖母往往会吩咐我去剪几片盛开的荷叶。剪荷叶是一件最开心的事。其时,秧苗青青,荷已亭亭,五月的乡村淹没在一片绿浪之中。荷塘里,新叶如盖,淡淡清香扑面而来,沁人肺腑。绿叶之下,荷箭蓄势待发,偶有盛开的花,明眸皓齿,袅娜于万绿之上。此中愉悦,无以言说。把荷叶铺在蒸格里,将包子置于荷叶上。当锅盖揭开的一瞬,混有荷叶清香的腾腾热气之中,又白又胖的包子,真是让人垂涎三尺。祖母吩咐我拿来蒲扇,对着包子,一扇一扇来回扇动。白白胖胖的包子更白胖了,香气更浓郁了。祖母夹一个在碗里,微笑着递给我。我抓起包子,一口咬掉半个,烫!嘴巴一张,舌头一顶,咕嘟一声,就下肚了,简直和猪八戒吃人参果没有什么两样。
物质匮乏的年代,祖母总是想方设法,来填饱我们硕大的胃。比如,摘下红薯叶,去掉叶子,留下叶柄,捆成一小一小把的,泡在酸菜坛子里,过几天拿出来切碎,放一点点油,炒了下饭,又香又脆。还有割下来的南瓜花,别人都用来喂猪喂牛,祖母却用来做成了美食。花朵清炒,或者加在麦面疙瘩汤里,好看又好吃。而毛茸茸的长茎,她撕掉外皮,和紫苏豇豆等一起做成泡菜,看起来翠绿翠绿的,吃起来脆嘣嘣的,那味道,嘿!逢年过节,祖母总是竭尽所能,变着花样,怎么也要弄几个菜,从吃食上尽量满足我们的眼睛和肠胃。可惜的是,祖母已离世多年,未能享受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美食。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节日,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文化的传承。食物,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又逢端午,吃了粽子,我也想学着祖母的样,做一回荷叶腊肉包,不知是否有祖母当年的味。
编辑:陈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