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民专栏|闲闻小院栀子香
作者:马庆民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25 08:10:59进入6月,夏的味道明显熟稔起来,空气中浓郁着各种花香。
每天早晨,在路口常有人挎着竹篮,盛满两三朵为一组、用细线穿成串的栀子花,向路人出售。但凡遇到,我都会买上一串,挂在车子里或插瓶放到书房中。
喜欢栀子花,不是因为它的花瓣和颜色,而是它的香气。栀子的香,是大自然天然纯净的香,很正,所以刘禹锡说它“香似玉京来”;栀子的香,胜过任何珍贵的香水味儿,很浓,所以汪曾祺说“香得掸都掸不开”。
每次我都会忍不住问卖花人,“哪里摘的?远么?”
“在乡下,远着呢。”
于是,一个“远”字,让我心生遗憾。
但我也知道,看栀子,莫过于温馨着流年安好的乡村小院——关于这份执念,源于少时。记得那年夏天,我在屋子里读书,读到难懂处,便心烦意乱,又恰逢屋外蝉鸣蛙噪,不断挑衅,便再也无心读下去,随即丢下书,出门寻它们去找些“乐子”。蝉和蛙没寻到,却被突如其来的一股花香吸引,寻香而去,发现是母亲栽在墙角的花开了。阵阵清香,让我忍不住深吸好几口——五脏六腑瞬时都舒服得无以言表,心情也一下子澄澈起来。
母亲告诉我,这是栀子花,可香呢!后来,我便常坐在小院的栀子花前读书。有一次读到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栀子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这诗读起来甚为亲切,我觉得诗人写得情景便是我眼前画面,我就真真切切地坐在这样的环境里:院外有绿木翠竹,院内有鸡有鸭,还正好有一排盛开的栀子花。
但事实上,正如诗中所写那样,这个时节大家都在忙农活,谁有时间和闲情雅致去欣赏院子里的栀子花呢?顶多是在辛苦劳作了一天后,傍晚坐在小院儿吃饭的工夫,吸吸那栀子花的香味儿,叙一叙家常,聊一聊收成而已。
在外求学时,因同桌的父母调到外地工作,他邀请我去他家做伴,一起看家护院。本想陪他几天,然后找个借口回学校住宿。但一进他家的小院,我就生出了常住的念头——因为小院内开满的栀子花。恰逢一场骤雨飘过,打不湿、压不住的栀子花香,瞬间窜满整个小院。使我丢了书卷,高卧北窗,享受那份难得的惬意。
我想但凡是热爱生活之人,大约都想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院,或绿柳成荫、花团锦绣,或青菜成畦、瓜果飘香,而我就简单的多,有一排栀子就够了。虽然栀子不似玫瑰般瑰丽,不似牡丹般华贵,但我就是喜欢她的清雅素净,淡泊宁静。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栀子花开啊开,栀子花开啊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栀子花期颇短,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留香气心间缠绕,引人向往——像极了我们的青春:洁白芬芳,短暂而美好……却将那些夏日,点染成风情万种的明媚。
如今,久居繁华的都市,栀子花倒是不少见,但开满栀子花的一方小院儿,却也从未遇过。纵然有,大抵也都是昂贵奢侈的富家之地,自然少了那份恬淡宁静。所以,我愈加想念故乡的栀子小院。
试想?真正得闲,一个人悠然自得地斜倚门框,“闲看中庭栀子花”,默默地吮吸着满院的清香,那种美妙,应是人生最惬意的享受,最难得的况味。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