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官秀镇专栏|从正考父“三命而俯”说开去

作者:官秀镇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25 16:55:07

正考父何许人?一位青史留名者。他名垂千古,不是因他是春秋宋国大夫,三朝元老,而是因在家庙鼎上铸下铭训流传至今,让人传颂赞叹。铭文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意为:第一次受命,我鞠躬接受;第二次任命,我曲背接受;第三次任命,我弯腰接受。平时我不敢在路中央大摇大摆地走,只跟一般人一样沿着墙边走路,这样也就不会有人侮辱我。无论稠的稀饭或稀的稀饭,都可以用来糊我的口,填饱我的肚子。

铭文31字,言简意赅。“偻”“伛”“俯”三字生动形象道出了他权重愈慎,位高愈谦,志得愈恭,为官不恃权而骄,不耀武扬威,生活节俭,越居高位越低调谦卑。

阅读正考父的铭文,我脑子里浮现出北宋名臣包拯的为官之言。这位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包青天”,除了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的品格外,还有让人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为官之语:“戴乌纱好比愁人帽,穿蟒袍好似坐狱牢,穿朝靴好比绊脚索,系玉带好比法绳一条……”做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发不完的愁,作不完的难,担不尽的惊,历不尽的险,处处都有“规”和“矩”。在他看来,乌纱不好戴,官不好做。缘何?因为他对为官之“责”和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从正考父的“三命而俯”和包拯的乌纱不好戴,笔者想到了“官念”两字。所谓“官念”,就是为官之理念,直白地说就是为何做官?为谁做官?如何做官?正考父把为官当职责,当使命,官阶越高职责越大,担子越重,因此,官位越高越谨慎谦卑,也越简洁俭朴。包拯把做官当“戴愁人帽”、似“坐狱牢”,如“绊脚索”“法绳条”。在他看来,做官须有担当,要为民解难分忧;须受行为规范约束,遵法守规,不能为所欲为;须慎用权,不可贪赃枉法,不然“法绳套”“坐狱牢”。这就是正考父和包拯的为官之念。

一个官者有什么样的“官念”便会有什么样的思和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为官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彰显了清代郑板桥担任知县时的爱民与勤政情怀。“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语短长。”体现了明朝高官于谦居官不谄媚权贵,清正廉洁,不沾不贪,关心百姓疾苦,两袖清风的官德人品。

“官念”是一面镜子,它可照出做官之人的灵魂美丑,思想高下,甚至人生结局。“官念”正,道就正,道正就会德建名立。正考父、包拯、范仲淹、郑板桥、海瑞等古代官员,有一个好“官念”,因而,他们青史留名,其言其行让世人颂之赞之。和珅、赵高、严嵩、元载、蔡京等封建官吏,心有“歪念”,一朝权在手,不仅骄奢淫逸,专权跋扈,而且把官位当作以权谋私,聚敛钱财的平台。

正考父、包拯是封建社会的官吏,在那当官就是做老爷,“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有如此官念十分难能可贵。如今,华夏的历史车轮已碾碎了旧社会,驶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前进到了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中南海新华门的墙上闪闪发光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诠释了共产党人为官真谛。脑有这一“官念”的为官之人,心便有“人民公仆”,“人民勤务员”的理念。其思与行便会有使命,有担当,一门心思为百姓谋利造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孔繁森、廖俊波、黄文秀等便是例证。“官念”一旦歪了,偏了,扭曲了,官者就会成“雷人”,说“雷话”,做“雷事”。千万“老虎”“苍蝇”落马成囚便是反面教材。

“官念”是官人安身立命之理念。以何种理念为官不仅关系到官者的政绩,百姓的口碑,更关系到官者的前途命运,因此,为官之人在“官念”上不可掉以轻心,不然,“念”一歪,“道”一偏,就会“失足”成千古恨。


编辑:龙宣辰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