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施崇伟专栏|在唐诗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蒋勋说唐诗》赏析(下)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26 14:55:59

在唐诗里听曲,在唐诗中赏画,在唐诗里行走于四季风景、祖国江山,这还只是浅层次的阅读。唐诗中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琢磨、理解和敬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是唐朝诗人所独特的精神:孤独与自负同在!初唐的陈子昂是这样:立于历史高峰上的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喊出的这个声音,“在历史的苍凉时刻,里面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他讲的不仅是人,也是自己视觉、知觉上的辽阔。只有在辽阔当中,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状态与平常不同。

landscape-1629977_640.jpg

李白也是如此:他骄傲自负到了极点,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可他又在“对影成三人”里孤独到只和自己的影子相对。这个时代的诗人,他们不断地往大山的高峰走,把自己放在最孤独的巅峰上;他们感到荒凉和孤单,因为这是他们和宇宙之间的对话。

无论孤独与自负,无论激情与悲哀,唐代的诗人们,都善于把属于自己精神上的东西,融入诗歌之中,寄托于美妙的意象。或如《石壕吏》,杜甫将他自身的生命体验扩大到对偶然遇到的人的关心;或如《春江花月夜》布局出的灿烂与华美,仿佛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是汉文化一次短暂的假期。

最会使用意象的莫过于李商隐,他是多么实诚地面对自己的私情,似乎有意要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隔离开来,他决定“用最孤独的方式实现自我完成,就像把心脏贴在玫瑰的刺上去唱歌的夜莺一样”,所以才写出“相见时难别也难”的绝唱。“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月明、珍珠和泪水,全是意象,“很像万花筒中那种晶莹的颗粒,好像在看折射的光”。珍珠要变圆,泪水不断地流,月亮缺了再圆,海洋中的潮汐来来去去。其实李商隐在讲大自然中所有生命的状态,讲的是生命无怨无悔、永续不断的状态。“诗的意象,是生命经验的再现。”

tree-736881_640.jpg

唐诗传诵千年,我们不仅随口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不仅要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挂在堂间书室,不仅在“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里寻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珍珠,不仅是在文学之美去敬畏伟大的诗人,更要在诗歌的欣赏中、在人物命运中,去感受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学会成长,懂得去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最终在能在诗句中慢慢读懂自己。

沉浸于唐诗的世界之中,就仿佛在青春时刻遇到自己。当我们不再为应付父母的惩罚而背诵“床前明月光”,当我们不再为完成好考卷上的试题而“独怆然而涕下”,我们应该把唐诗当成打开美好生活的钥匙,走进唐诗,让诗与青春作伴。与王维一起《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那是生命中最发亮的阶段。青春期读唐诗,自然会喜欢李白,《蜀道难》把我们带到一个惊险世界,这是我们少有的体验。我们在成长与求知的过程中,一再听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是行万里路其实很难。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教室、书房,生命的历练其实很少。那就随他而去,“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forest-3394066_640.jpg

“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唐诗教会我们另一种“读法”。我们常常为别人而活着,不知道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会用什么方法活着。王维给了我们生命的提醒:找回自己!一个人在竹林中弹琴,高兴地吹吹口哨、长啸一声,树林里没有人,月亮照在身上,好像变成了最好的朋友。我们能不能也这样,从人群中走出来,走向自然,与月亮对话,与山对话,与泉水对话,与花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编辑:陈一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