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四步走”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27 10:02:5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报告强调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方能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欣欣向荣的活力。
广开门路,抛出引才“橄榄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多角度全方位识别人才,积极向外探索,以自身实际发展需求为依据,聚焦地区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打破地域、学历限制,从各地引进专业对口、岗位刚需、能力匹配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紧缺人才,要通过制定个性化引才政策,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向内延伸,抓牢党建“牛鼻子”,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优化人才工作联络服务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对接本土人才、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及致富带头人等,建立本土优秀人才信息库,切实掌握本区域人才队伍结构和制约本地人才发展的短板弱项,对症施策,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强劲潜力。
创新模式,栽好育才“梧桐树”。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多渠道优化本土人才培育机制。一方面,依托校政联动,建立“校政双主体培养”新模式,着眼于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创新基层人才培养路径,借鉴“农学交替、理实循环”的教学新形式,用好“教授+干部”的双授课教师队伍,致力培养出一批善经营的“土专家”、懂技术的“田秀才”,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依托实践教育,有针对性地把人才放到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关键领域关键岗位上锻炼,结合人才成长规律,有计划地开展年轻干部下沉“蹲苗”,充分发挥基层老书记、老师傅示范作用,以“一对一”“传帮带”等形式实行长期培养、全程跟踪,让人才在基层一线练就出“硬手艺”。
因才制宜,搭牢用才“登云梯”。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要着眼于人才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相辅相成,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重在大胆任用,转变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用人理念,及时重用成熟人才,适当压担子、合理让位置,激活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让人才能够在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让人才队伍一茬接着一茬长、一茬接着一茬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人岗相适,结合人才专业特长、学历经验等,坚持“人岗相适、以事择人”的原则,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格局,让优秀人才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优作用、取得最佳成效、实现最大价值,同时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人才的内在潜力,让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完善保障,建强留才“蓄水池”。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要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并重,用心留住人才。要打好“待遇牌”,从人才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着手,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运用落实好各项利好政策,为返乡创业、回乡发展的人才提供发展沃土。同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全力营造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要打好“人情牌”,进一步健全谈心谈话机制,及时掌握人才的思想动态、工作实况,始终把人才的困难和需求挂在心上,通过完善关心关爱人才的各项措施,配备服务队伍、开展活动沙龙等方式,从政治激励、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提升服务人才水平,始终坚持在政策上激励、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切实走好留才每一步。
编辑: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