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不担当不作为是“顽疾”“重疾”,必须向其严肃“亮牌”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6-29 15:30:17

近期,一些省份剑指顽疾,对不担当不作为的不良现象大刀阔斧开展整治。山东省纪委监委通过上线“码上举报”,对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现象开展问题线索“大起底”;辽宁也通报了5起典型案例:有的在政府采购中把关不严,有的在财务监管中履职不力,有的在防疫保供车辆监管中失职失责,有的对招投标监管随意决策,还有的对动迁补偿造假视而不见……虽然问题类型不同,却都指向同样的症结:滥用手中权力,用不好手中权力,不为人民担当,不为百姓作为。

敢于担当、主动尽责,心系群众,努力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这既是群众对干部的期盼,更是干部努力的方向。但我们也不讳言,现实中一些干部偏离了实干担当的要求:

有的满足于“差不多”,工作粗疏、作风漂浮,习惯于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听取书面汇报,不愿身入基层,更做不到心入基层;有的练得一手好“太极”,拿手功夫就是“顶、守、推”。把“没干过”“缺条件”等借口挂在嘴边,对上级安排的工作“顶住压力”不愿干。对基层群众关心关切的矛盾困难,能挡则挡,能拖则拖,常以“不是我办的”“没明确规定”等搪塞群众。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总是“坚守”住办公室的大门,不接招、不回应、不表态,推给后任无尽的揪心事;有的患有“软骨病”,干事创业缺乏斗争精神,不敢斗争、不愿斗争,只想守着“安乐窝”过太平日子,在面对侵占基层利益、破坏团队风气,甚至违法乱纪的丑陋行为时,听之任之,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外人姿态……凡此种种,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画像,描绘出的却都是工作生活中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能担当者的形象。这样的人,机关同事不齿、基层群众反感,不仅自己丢了好形象,也给单位带来了差口碑,消解了群众的信任依赖,甚至让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打了折扣。

公权既要姓公,更要实实在在为公。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恪守底线、严守红线,不做逾矩之事,更要主动回应群众期盼,用好、用足手中权力,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公权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近些年就有不少干部一心为民,在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职责与本色:山东滨州邹平市的青年干部蹲点乡镇街道,与村民同吃同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当地的废旧铁皮屋改造成零食店、空闲地化身儿童实践乐园……这些问计于民的举措,让群众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西宁市城东区东关社区慈幼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风莲,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社区婆婆”;居民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她就想方设法地筹集,劳教人员游手好闲,被邻里看不起,她就热心去做说服工作,低保户房屋年久失修,她便张罗协调廉租房,目的就是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退役军人苏志平扎根基层,每日早出晚归,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推进村居美化整治……

图片

对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干部,理应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例如,重庆江北区建立了全流程管控机制,对“躺平式”干部给予红牌、橙牌、黄牌“三色警告”,视改正情况给予解除警告或将年度考核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等次、取消当年年度考核奖励,以及给予平职调整、转任职级公务员、降职、免职等组织处理。切实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成为匡正基层干部履职行为的准绳、评价考核干部的硬杠杆。用规矩约束干部,用要求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对不负责者追责问责,让权力在党纪国法所预设的轨道上运行,把有权不负责,不尽责,不担责的干部真正剔除出去,保证在其位者有担当。

刚性要求是一方面,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样必不可少。日前,山东招远市建立重点项目、急难工作“揭榜挂帅”机制,为想干事者提供平台,为能干事者搭建舞台。福建省纪委、省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工作的通知》,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相信工作上的支持、待遇上的保障、心理上的关怀能让更多对党和人民作出实际贡献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图片

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为官避事平生耻。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心系基层、情系群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当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以实际行动擦亮新时代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鲜亮名片。

编辑:胡梦元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