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专栏|我陶醉于声音的世界
作者:宋扬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7-02 12:12:59我听到的第一声电音来自我家墙壁上的小喇叭——一个巴掌大的圆粑粑。它黑乎乎的,材料似乎非纸亦非塑料,“黑粑粑”下吊着一根电线,极细,埋到地下,通向邈远幽深的远方。四十多年后,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它发出的第一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整……”
那年我三岁。慢慢地,我又听到“黑粑粑”里更多的声音。诸如“马上开村民大会”“快来领取化肥”“分过年猪肉啰”……通知是我爹在村广播室喊的。我爹是村长,他的声音从“黑粑粑”里吼出来,还是那么干焦焦、急吼吼的,一点也不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般圆润。上学之前,我并不知道那就是“普通话”,自然明白不了为何有人能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几个字念得如此字正腔圆,声如洪钟。我只觉得那些声音与我们村每个人嘴巴里说出来的都不同,如天空的雀音和地上的鸡叫,可我那时尚不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类的词语,当然也就不知用更美的比喻、类比它们。及至今日,我才想到那种圆润与庄重,那些声音除了一丝丝不易觉察的自豪,不带更多喜怒哀乐的情绪。不是李大娘与张二婶为一只下落不明的鸡相互骂难听的话的尖利,不是我堂哥被他爹揍得杀猪般惊叫唤得撕心裂肺,它们怎么就能做到居高临下而云淡风轻呢?我一直搞不明白。
更为神奇的是,“黑粑粑”还会变声!变成种种不同的腔调——“滴答滴,滴答滴,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有时,“黑粑粑”变成了一个稚气未脱的大孩子,像一只顽皮的猴子在林间蹿跳,跳出一个个“大闹天宫”“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之类的故事;有时,“黑粑粑”又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梢歌唱,唱出“红星闪闪放光芒……”“让我们荡起双桨……”之类的歌曲,那音儿比我上初中的堂姐唱得还甜。
“黑粑粑”何以能源源不断牵扯出如蛛丝般连绵不断的声音?我惊讶。我踩在高凳上仔细观察它。每有声音发出,它都微微震动,像水波微漾,一凸一缩。上了学,物理课本告诉我,那叫“纸盆振动”。
不管怎样,那些声音似乎将我带入了一个水波潋滟的池塘,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园,让我荒芜到干涸、苍白的童年生活丰盈起来,缤纷起来。我开始憧憬那些声音所描绘的村外那个未知的、广阔的、流动的世界。
我上小学后,乡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乡的榨油厂整天机器轰鸣。工作两班倒,生产如火如荼,只歇工人不歇机器。我父亲在榨油厂做出纳的活儿,买进卖出,收购村民挑来的棉籽,也卖掉棉籽油和油枯。父亲在厂里有间小宿舍。那天下大雨,父亲到乡中心小学接到我,让我不要回家。那一夜,我生平第一次知道了夜晚不只有蝉的鸣唱、蛐蛐儿的低语和间或入耳的狗吠,还有一种宏大到与胸腔共鸣的声音,带着铁的刚硬与敦实,一声声撞击在棉籽和大地上。那声音,把夜的岑静、夜的漆黑击碎,驱赶得无影无踪。那声音,改变了荒寂到可怖的乡村夜晚给我的固有印象,变幻出另外一种、另外无数种可能——是否那些铁器、那些声音就是去过县城的父亲口中的城市生活的一种?那声音开启了我对城市生活最初的向往,以致后来,当我成功从农村走出,成为都市里的一员后,那些被人再三抱怨的汽车喇叭声、小贩吆喝声和小区里住户家的猫叫声都没能影响我的睡眠质量。
读初中时,我们的歌声从学校只有铁栏杆没有玻璃挡风的窗户飘出,几乎在上课钟声敲响的同时,十多间教室传来两三曲相同或不同的旋律,歌词同样相同或不同——“成长的……成长的……岁月……岁月……让我不再……让我不再……有遗憾……有遗憾……的感觉……的感觉……”开课前三分钟,整个校园是合唱、二重唱、三重甚至四重唱的大舞台。我怀念那个歌声飞扬的舞台。1999年,我在乡下教了书,2003年我又进了省城学校。城里的学校,再也听不到满校园歌声飘飘了,隔音设施一流的音乐教室钳制住歌声外溢,孩子们的欢唱只能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以规定的音量额定输出,但给我感觉是总觉得似乎有那么一些木然。
在父亲上班的榨油厂的那一夜,决定了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任何嘈杂的环境中都能酣然入梦。甚至,如果没有一些声音伴随,我还睡得不安稳。某一天,我恍悟:我曾把噪音当乐音一样迷醉,当梦想一样追寻。时隔多年,我的初心已固化为生命里的一种习惯、一种执念、一种永恒。
我想起我过世已十余年的岳父。那年,岳父在省城医院做手术,因为送医不及时,手术宣告失败。妻子的幺爸拿主意赶快把岳父往老家拉。岳父一动不动躺在老家的床上,四下死一般的静,只有氧气吸入器湿化瓶里的水汹涌翻滚,发出咕噜的声音。那声音被房间里的冷寂放大,似乎冷与热、黑与明、隐没与飞升正在进行一场拉锯。慢慢地,咕噜声渐趋于无,我感到那声音在沉沉下坠而岳父的身体却越来越飘,轻得如一片被幽风吹起的白羽。突然,一股闷气从他的鼻孔艰难涌出,像是一声沉入深渊的叹息……
回头想想,这么多年来,我从单调寂静的乡村出发,朝着炫彩、丰富、庞杂的城市,直到今天,我依然陶醉于我追寻的声音世界。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