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马庆民专栏|磨刀雨

作者:马庆民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7-02 12:17:16

老家有一句农谚:“大旱不过农历五月十三。”因为不管前面怎么旱,五月十三这天往往会落点雨,唤作“磨刀雨”,这个“刀”,是关公的青龙偃月刀。

农历五月,正值麦收时节,为了便于收割晾晒,乡亲们大多会盼旱,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有钱难买五月旱”。但到了农历五月十三这天,却多少希望下点雨,即“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龙晒衣。”

民间传说,这场雨如果下在五月十三这天,那么,六月初六一定是个好天气,民间在这一天里可以晒晒家里的藏书,晒晒潮湿的被褥衣服。

农历五月十三这天,很多地方称其为“雨节”,它和农历“二月二”“七月七”共称“三大雨节”。与其他“雨节”不同,这天的雨,跟关公扯上了关系。具体与关公有什么关系,不同地方说法不尽相同。有的说,此日为关公生日;有的说,这一天关公斩妖除魔,解救旱情;有的说,这一天关公单刀赴会,借雨磨刀,因此这天所下的雨称为“磨刀雨”。

儿时,常听老人们说:“五月十三晴,养鸭变蜻蜓;五月十三落,买靴街上过。”我们的祖辈在长期劳动中,摸索出了这些充满智慧的农谚,并把它们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指导耕种劳作,收获春华秋实。

从我记事时起,五月十三这天下雨的概率的确很大,有时上午还是阳光灿烂,下午冷不丁地便下起倾盆大雨。此时正在劳作的大人们,不像之前突遇大雨那般愁苦无奈,往往喜上眉梢。相反,如果这一天没下雨,老人们则会感叹,担心今年的收成不好。

农历五月上旬,黄梅季节刚刚开始,也正是秋苗生长的好时节,“磨刀雨”恰是干旱后的第一场及时甘霖,因此百姓们都盼着这场雨。在雨中,老人们会笑呵呵地说:“五月十三磨一刀,谷子黄豆压断腰。”这场“磨刀雨”,成为了乡亲们观察天气,安排农事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水利设施落后的年代,作为种地的农民,既期待下雨,又担心下雨。所以他们会虔诚地祈雨适量,祈福长久。其实这并不是愚昧,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毕竟雨水充沛是好事,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倘若过了量,则又会造成损失。正所谓水性无常,可春风化雨,润泽万物,亦可惊涛骇浪,冲毁家园。

古时,一些地区还把“磨刀雨”当成“汛情信号”,从这天起进入“涨水月”,也就是梅雨季。梅雨季,一些区域会受到强降雨的袭击,发生洪水灾害,所以古人十分注重对降雨量的检测,并设有专门的水利部门。

倘若“磨刀雨”落得大,人们还会采取严密的防汛措施。如在地方设置报汛驿站。从这里发出的奏报,被称为“水报”,另根据汛情的大小以及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的报汛方式。比较常见的有“羊报”(指水卒乘坐羊舟沿途报汛)和“马报”(指地方衙门乘马报汛)以及“步报”等。

从古至今,“磨刀雨”落了一场又一场,人们与大自然相处,学会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所以,自然也会尊重我们,成全我们。

如今,不管是平原乡村,还是偏远山寨,基本都不再靠天吃饭,但农人们依然会盼望一场“磨刀雨”,依然会举办庙会。农人们对“磨刀雨”的期待,其实就是对当年收成的期盼,对关公忠勇仁义信的纪念,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朴实的遵守。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