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高卫国专栏|小梅枝上东君信

作者:高卫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7-11 13:53:59

undefined

在通讯手段不发达的从前,书信是传递情感最主要的渠道。

唐人张籍有一首《秋思》诗写得精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写家书这样一件平常事,在张籍成熟蕴藉的文字点染之下,已臻妙境。书信也可以传递相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印着花纹的信纸,细细写尽平生意,越写相思越深,这封书信里藏着太平宰相晏殊的深情。

旧时光的一封封书信承载着思亲、念家、寄爱等诸多情感。如今,书信早就退隐到时光的背后,但不变的是那些藏在岁月背后的真挚情感。

我最早的一封信是在初中时写的,那个时代没有电话,与外界的沟通靠的就是几页信纸和一张贴了邮票的信封。记得当时哥哥在市里的一家煤矿工作,他给家里寄来了一封信,父亲让我给哥哥写封回信。当时我还不会写信,为此我咨询了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告诉我书信是所有文体里面最好驾驭的,把家里的事情交代清楚即可,有话就多写几句,无话就收笔,就和平时拉家常一样,不必刻意也无须过多抒情。

我回家后趴在书桌上,铺开信纸,思绪便顺着笔尖流淌。有了老师的指导,我笔下的一字一句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很快我就把信写好了,父亲看完后露出满意的微笑。

上大学时是我写信和收信最多的一个阶段,我常常在周一跑去询问班级负责收发信件的同学。如果有我的信就特别兴奋,拿到信件那一刻便迫不及待拆开,仔细阅读;如果没有收到信,内心会泛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当时除了家书以外,我收到最多的是高中同学的来信,展开信件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思念。若是女同学的来信,虽没有刻骨的相思,也一定有朦胧的青涩,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在情感表达上都很含蓄。

我收到的信件中确实有两个女同学的来信,一个是我喜欢的,一个是喜欢我的,我喜欢的那个女同学来信并不频繁,喜欢我的女同学信件邮寄得特别频繁,信件的内容也真诚热烈。当时裘海正的一曲《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正火遍大江南北,每次走到街上,“爱我的人对我痴心不悔,我却为我爱的人甘心一生伤悲”在我耳畔响起时,我心海深处立刻泛起不足与外人言说的浪花。

我大学毕业后,手机逐渐普及,信件飘飞的岁月就一去不复返了。有时候对着电脑邮箱里冷冰冰的电子邮件,我会怀念洋溢着真情实感、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老信件。研究生毕业后,我在省城安家,有一年回故乡整理放在老宅旧屋里面的书籍,在箱子的底部看到了一个纸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了满满的一盒子老信件,都是我上学期间收到的来信,特别可惜的是老屋的房子夏季返潮,时间久了,那些信件上的钢笔字都变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是信件以这种方式,主动与一个旧时代告别一样。

看着这些字迹模糊的信件,我的心头掠过一抹惆怅,因为这些可碰可触的信件,这些行将消失的旧物,这些曾经泛着墨香的文字,珍藏的可能是一段流逝的过往、一段朦胧的青春、一份真挚的情感,也可能是一个尘封多年的旧梦。如今这些信件上的字迹都模糊了,让我关于青春旧梦的陈述,生出了许多虚幻……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undefined

编辑:贺兴梅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