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明专栏|草根好菜
作者:陈文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7-13 22:27:59贵州八怪
贵州八怪之一,道是“草根当好菜”,所言之物,即折耳根。
初识之人,必定摇头:“味道难吃,气味难闻。”桑梓乡人,若是遇见,必欣然说:“下火,味道香得很!”对其态度,可谓两极,喜之者越嚼越香,爽口美味;厌之者难以入口,望而却步。
折耳根学名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虽为异名同物,但相较而言,我还是喜欢折耳根之名,颇接地气,深感亲切。
究其历史,折耳根流行黔地,时间久矣,千年不衰,与之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家乡地处群山,常年雨水,气候潮湿,故而大家口味偏重,尤好吃辣。而折耳根可谓“神草”,恰能平衡长期吃辣导致的体内燥热,故有“下火”一说,久之乃盛。
有趣的是,折耳根并非蔬菜,而属一味中药。可在我的家乡,却属于日常蔬菜,亦药亦菜,不失其“怪”。外人或不爱吃,或吃不惯,吾等以之为宝。一日三餐,皆可食之,且又可炒可拌可汤,做法多样,多以凉拌!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日子,我竟意外尝此“八怪草根”,以至齿颊留味,食之多日难忘,那种乡味幸福难以言喻……
幸福敲门
晚间,妻子边点手机边问:“老公,你吃鱼腥草吗?”
“什么?”我没听清,一时没反应过来。
“我说,正要订点明天的菜……看这家店有鱼腥草,问你要不要来点。”
闻听此言,我不由得一个激灵,忙问:“你是说,折耳根?”
妻子点头:“就是啊!”
我笑言:“直接说折耳根不就行了吗,什么鱼腥草,文绉绉的。”
爱人笑而驳道:“文绉绉的人,说我文绉绉……再说,人家标的就是这个名字。”
如此,我俩不再多言,只是相视一笑。
话说回来,妻子网购折耳根,让我感到几分意外。原本,常年工作在外,印象之中几乎没有看到折耳根的售卖之处,只有逢年过节,回到家乡才能尝到折耳根之味。没承想,如今在电商平台也能轻易购买,不得不感叹时代进步。梦中乡味,点击之间,唾手可得,可谓幸福来得太突然!由是欢喜不已,遂对妻子喊道:“太好了……买上几把。”
翌日,待其到货,打开一看,新鲜脆嫩。折耳根吃法众多,最为常见的做法,便是凉拌。不由分说,随即下厨,我将折耳根摘成小段,清水洗净,沥水备用。接着摘些香菜洗净切段,最后将二者混合,倒入大碗,而后加入醋、辣椒油、香油等调料,最后放入少许的盐和鸡精,调拌均匀,上盘食用。
上桌之后,妻子和孩子勉强尝试,岂料他们难忍其味。如此一来,我便落个独自品尝,不多会儿,饭尽盘罄。品尝之间,回味之中,儿时之忆,不期然地浮现眼前……
儿时之忆
犹然记得,每逢春夏,家乡田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芳香。有别往日的是,其中裹挟着独特的气息,那是折耳根的香气。此时,田间地头的潮湿之处,悄然冒出一些暗红色小芽,便是折耳根的雏儿。尽管芽儿细小,却是逃不过“吃货”的“火眼金睛”。
等到冒土时节,我等小孩子开始执行“特殊任务”。彼时,大人多半忙于农活,挖折耳根的活非我们莫属。或父母安排:“去挖点儿折耳根,晚上拌菜。”或自发行动,毕竟这是从小吃到大的美味,久而未食,自然嘴馋,采挖亦自乐在其中。
话不多说,拿上小锄,提着篮子,开始了“采根”之旅。循着香味,寻寻觅觅,我们来到土里,止步于冒芽之处。挖开泥土,白细弯长的草根,豁然出现眼前,宛若一条白色的蚯蚓,模样着实有趣。将其薅起,抹去泥土,装进篮子,继续采摘下一个目标,盛者渐满。
夜幕降临,零星灯明,我们满载而归,此时,“饭菜俱备,只欠此根”。母亲接过篮子,挑挑摘摘,忙活起来。片刻工夫,一大盘凉拌折耳根便端上桌。夹起一根,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其味脆生,其香独特,咸鲜香辣,妙不可言。其后,你一筷我一筷,须臾之后,便已光盘。食罢,还觉意犹未尽,以汁拌饭,别有风味。
时至今日,挖之情形,食之味蕾,想来仍觉滋味无穷。对折耳根的爱,不夸张地说,刻于骨子里,淌于血液中。常言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今议折耳根,却道是“吾乡折耳根,最抚乡愁情”。
世谓“八怪”,于我而言,却是吾乡平常美味,何怪之有?我偏道:“八怪不怪,草根好菜!”是的,美味的折耳根,岂止好菜,更是自然的馈赠,是醉美的乡愁,是永恒的记忆!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节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