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查晶芳专栏|笔落惊风韵千年

作者:查晶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7-15 11:40:17

白墙黑瓦,曲廊回旋,一座徽派风格的农家院落出现在绿树掩映的小路尽头。院中阒静无声,唯见廊下窗前,整箱整箱的毛笔列队排开。大门敞开的制笔车间里,七八个工人正低头忙碌。工作台上,有的尖圆的笔头已雏形初现,有的笔头笔杆已配套装好。环视室内,处处皆笔,悠悠的竹墨清气扑面而来。

这里是安徽泾县的一家宣笔厂。厂长黄永园是宣笔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正坐在最里边的工位上,面前堆着纯白的毫毛和已成型的褐色笔头。只见他先从白毫堆上用刀片挑出一小撮,放在盖笔砖上,刀尖蘸水,将白毫打湿、摊平后,用刀一揭,毫毛便如白纸片般粘在了刀上;左手再拈起一个褐色笔头,往白毫上一粘,顺手转圈,笔头便被白毫完全裹住了。黄永园介绍说,这叫披盖毛,褐色的是狼毫,白的是羊毫,两色相间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加大笔头的吸墨量。披盖毛完成后,于阴处晾干,再经扎笔、装笔杆、刻字、镶嵌等一系列工序,一支宣笔才算大功告成。

今年40出头的黄永园笑言,自己是在毛笔堆里长大的,一家人都是“吃毛笔饭”的,小时候他家就住在笔厂旁边,母亲是厂里的制笔大师傅,“我从小就看着母亲做笔,后来学做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陌生,也没觉得多难”。谈到宣笔的前世今生,黄永园更是滔滔不绝:“我们做笔全部是传统手工,从选毫开始到最后成品,大大小小共有168道工序,那是一步都不能少。况且泾县宣笔自古有名,可不能砸了自家的招牌。”

相传,中国最早也是最好的毛笔就诞生于宣城,其创始人为秦将蒙恬。《史记》有载,“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这里的“中山”就是现在的安徽宣城泾县一带山区。公元前223年,蒙恬南下伐楚路经此地,偶然发现这里的山兔毛纤长柔软,遂以兔毛为毫,又取青竹作杆,制成毛笔,世称“蒙恬笔”,此乃宣笔鼻祖。品质优良的宣笔自秦汉到唐宋,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首选。苏轼曾说,除了宣笔再找不到如此称心如意之笔了。大书法家黄庭坚偶得友人赠笔,喜不自胜,脱口成诗:“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做笔绝不能偷工减料,一切要以质量为上,所以我力争每支笔都达到‘尖、圆、齐、健’的毛笔四德要求。”所谓“尖”,指笔头如锥,宜钩、捺等笔画书写;“圆”指笔根圆润饱满,笔毫紧紧相抱,书写时才能流利顺畅;“齐”指笔毛铺开后毫毛平齐,如此笔头吐墨方均匀;“健”指的是笔毫有弹性,才可尽显刚柔并济之笔力。

宣笔根据笔头用料的不同分为狼毫、羊毫、紫毫、兼毫四种,狼毫用黄鼠狼毛做笔头,羊毫山羊毛做笔头,兼毫笔头则由羊毛和兔毛或羊毛与黄鼠狼毛两种毛配置而成。“我手里这些白毫是兔子毛,用它们做笔头的宣笔就是紫毫,紫毫笔锋劲挺,又不失柔婉,很多人喜欢。”黄永园说,宣笔自古以紫毫闻名。

在宣笔制作的所有工序中,最复杂也最关键的是“水盆”,因为笔头的主要工序就是在“水盆”中完成的。这道工序包含选毫、去脂、分毫、梳毫、齐毫、压毫等一系列操作程序,它们都要借助水或其他液体才能完成。黄永园说,“水盆”最考验技师的水平,一整套的“水盆”功夫,至少也得学三年。其中,“选毫”至关重要,如同大厦的地基,地基不好,大厦建得再高也终将坍塌。选毫时如同沙里淘金,得有慧眼金睛,没个二十年工夫都做不好。“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白居易这首《紫毫笔诗》盛赞宣笔,尤其是最后一句,很可能是诗人目睹了选毫之难,才有感而发。

至于“齐毫”,把毛“齐”出来并不难,难的是辨别毫毛的锋类,因为得根据毫毛的优劣,去做不同档次的毛笔。“更难的是,笔头尖部要用几根毫毛,长短多少,然后层层渐短,各层要用多少根毫,长短又得多少,都非常有讲究,甚至得精确到具体数字……”

“修笔”更需耐心和细心,黄永园说着就走到工位上演示给我们看。他捏住一根笔杆,把笔头用力捣向桌上的水胶中,很快笔头完全浸湿了。随后,他用手反复脱胶,等笔头干湿适中时,拿出薄刀片,眼睛凑近笔头,仔仔细细地看,一根一根地挑,挑出那些没经住考验断了“锋”的毫毛。黄永园一再强调,只有这样步步严谨,做出的毛笔才会不掉毛、不开叉,刚柔相济,挥毫自如,点、横、竖、钩,笔笔成锋。

近年来,黄永园在对传统制笔技艺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该如何创新。通过了解书画家的用笔体验,他研制出了一根笔杆五个笔头的子母套笔,其中软毫硬毫兼具,既便于携带,也能满足用户不同场合的用笔需求。

“我以后要把制笔技艺传给儿子,祖辈的手艺可不能失传……”说起宣笔的未来,黄永园充满信心。他说,自从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他就看到了宣笔发展的辉煌前景。“今年,县政府还给我们去北京参加文房四宝博览会的宣笔厂家补贴了四千元,这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干劲自然更足啦!”

如今,安徽泾县的青山绿水间,悠悠长巷里,一支支清瘦劲挺的宣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杆直心圆,锋尖若锥。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落纸惊风起,挥墨意酣畅,起承转合烟云生,浓淡相间趣天成,不仅将中华汉字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将万里江山的风云变幻、烟火人间的温情暖意书写得一丝不苟,无尽哲思与绵绵诗情芬芳画意亦由此流传千古。而每一个如黄永园这般潜心制笔之人,也终会在中国匠心技艺的芬芳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安徽省作协会员,文字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世界》《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两百余家报刊)

编辑:郭羽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