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安专栏 | 大暑赏读: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作者:郝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3-07-23 00:00:00
农历二十四节气居中的第十二个,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在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赫赫炎炎、烈烈晖晖,轰然登场。
上无纤云,下无微风。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是气候学意义上夏天范围最大最广的时候,也是暑热的最高境界。
酷烈的高温,倾盆的暴雨。果然是环球同此凉热。高温高热高湿的三高天气,合成这一时节的主旋律。较之小暑,虽说每日气温相差无几,高低亦或在毫厘之间,但因有相对湿度的加持,就奏响了三伏天日照最久、气温最高、感觉最闷的最盛强音。
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大暑依着三候六气的脉络,牵起岁月的手,又要走进下半年新的一季了。
一候腐草为萤。在濡湿枯草产卵的萤火虫,这时要卵化而出了。町畽鹿场,熠耀宵行。点点微光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这个雨打不灭、风吹不熄的飞虫,带着光,带着朝气,带着夏夜的浪漫,人见人爱人宠。
二候土润溽暑。潮乎乎热气盛行,热烘烘湿气蒸腾,空气都能捏出水来。天气愈加闷热,土地愈加潮湿。农作物在湿润土壤拔节疯长。窸窸窣窣,就连黑夜也不再寂寞,这是庄稼在地里忙着往上拔节的声响。
三候大雨时行。晴热高温加午后骤来疾去的小范围雷阵雨,是大暑的标配。刚刚骄阳似火,忽然就疾风迅雷霖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倾盆滂沱,酣畅淋漓,猛厉地扫荡着这漫天遍野的烧烤炙热。
三伏相仍,徂暑彤彤。中伏前后,是最有生命力的时光。盛夏日长,暑以养物。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诠释了一段特殊的自然时空状态。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这是发荣滋长,动植物蓬勃昌盛的重要时节。
二十四节气传承久远,播布广泛,其文化精髓是顺天应时。这是中国人的自然作息表。天热了,天冷了,你都不妨翻翻这本老皇历。它除了提供实用价值,还会带来一种别样的诗意和浪漫。
说到诗意和浪漫,大多言必称大唐。其实论品质品位,哪个朝代都比不上崇文抑武、潇洒悠闲的长寿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之文化登峰造极的一个雄厚范本。生活在这个朝代的文人墨客,一如诗人曾几,他们的心里都有山水,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
这位南宋诗人,似曾相识,又似乎排不上号,但确是一位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响当当的大人物。只列举一条就够,名满天下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是他门下的学生。陆放翁曾这样论及恩师,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就说眼下,不管这个时令的高温天气,影响范围有多么广、持续时间有多么长、极端性有多么显著,哪怕空气中找寻不到一丝凉意,茶山居士的这首《大暑》,就专挑生动活泼的字眼,下笔果然如有神,硬是把酷热难耐状写得沁人心脾、淋漓尽致——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首联与颔联相对应,与颈联相回应,与尾联相呼应,前后紧密,贯穿连合。通过屋内外远与近、虚与实境况的对比,表达了曾吉甫曾侍郎安谧的心绪和对生活的超脱飘逸。
炎炎烈日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过去,没有地方可以找得到夏风的清凉。首联点题,拈出赤日、清风,虚写屋外的远景,极言大暑之热,热得让万物纹丝不动。体现大暑节气的典型特征,为下文做铺垫。
这般的燠热让人昏昏欲睡,且把无心看的厚厚书卷胡乱垫当枕头,漫不经心眼瞅着浸在冰凉水桶里的瓜果浮浮沉沉。颔联实写屋内近景,经书对瓜李,聊对漫,枕籍对浮沉,工稳对仗,平和中正。
庭院里的兰花越看越让人心静,深深的茅草陋室也带来一丝丝清凉之意。颈联取寺院、茅屋两个歇处,大胆用两个静对两个深,强调了远离人烟、草木幽深的居所环境。兰若,佛教用语,意为森林,这里指安静的地方,道出隐居红尘,闭门治学的现实态度。
骄阳似火,暑气至浓。但热腾腾的暑气其实不会持续多久,须用珍惜光阴的古训来时刻激励自己。尾联与开头呼应,继续虚写炎热之状,并点明主旨。虽然无奈,但无论炎凉寒暑,仍应珍惜每一天的每一时,在逆境中锤炼意志。
熬得了炎热,耐得住风霜。一如孔老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曾夫子也乐得个浮瓜沉李,枕书消暑。这首不事雕琢、弃文存质的五言诗,一字一句,入木三分,将读书人对夏日的淡定惬意,不露辞色地描摹刻画出来,显得很是真切。
蝉鸣悠悠,荷叶田田;平分四序,承前启后。要感谢大暑的炎热,给了我们又一轮季节的感受。一院清风销烦暑,闲庭信步自然凉。诚如曾大人所言,炎蒸如许,从小到大,秋凉也就即将要分娩了。
夏正深,暑意浓。踏夏访荷,无厌于日。不妨沐浴阳光,再到风里雨里去打一个滚、撒一次欢,让此生如夏,极尽绚烂、丰盈,极尽坦荡、洒脱。
物尽其欢,人尽其爱。然后,从容转身,走向丰收的秋天。
编辑:石俊豪 熊冬梅 熊燕